【世界三次国际产业大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是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经。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全球共经历了三次产业转移,第一次转移是从美国向日本及西欧国家转移,第二次转移是从美国与日本向亚洲四小龙及拉美国家转移,前两次的产业转移都是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业的整体转移,而第三次产业转移开辟了一种新的模式——链式转移,主要表现是产业链中不同环节的分别转移,各个国家根据自身优势承接全球产业链中的不同环节。我国正是在第三次产业转移中成为了最大的产业转入国,由此开始融入了全球产业价值链,扮演了“世界工厂”的角色。
图表 1 三次国际产业转移
【当下的国际产业转移】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发达经济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创伤,发达国家之前的“去工业化”战略虽然大力发展了金融与服务业,但导致实体经济发展“空心化”,在金融危机中造成经济实力下滑与失业率居高的问题,由此发达国家逐渐意识到制造业对拉动经济与就业的不可替代性。加之我国产业的成本要素不断攀升,全球正在经历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
我们可以发现,前几次的产业转移都是单向的转移,发达经济体把整体产业链或者是产业链中低附加值部分转移给发展中地区。而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最大的特点就是:产业转移呈现双向转移趋势。
方向一:东南亚与南亚地区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转入地
图表 2 2016-2017全球按地区划分FDI流入
外商直接投资(FDI)是接收国际产业转移的最主要方式。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UNCTAD)公布的《世界投资报告》,2017年亚洲地区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居第一。在亚洲地区中,东亚依旧是吸收外资最多的地区,但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劳动力供给减少,发达国家逐渐加强了对成本更低廉的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力度,其中对东南亚、南亚地区投资力度明显加强。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凭借较低的生产成本优势不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全球制造工厂中心逐渐由中国向印度、越南转移。
图表 3 2015-2017亚洲按地区划分FDI流入
方向二: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高端制造业未来将呈现回归趋势
之前装备制造业大规模的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导致了欧美国家产业空心化问题,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经济体重新认识到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相继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计划”、日本发布了“制造业白皮书”、英国的“工业2050战略”、德国的“工业4.0”。而且美国、德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在数控机床、测控仪表和自动化设备、工业机器人等方面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在政策得当的条件下,产业发展优势十分突出。
图表 4 世界“再工业化”竞争格局
以美国为例,当前美国已经形成以服务业为经济主体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占比高达81%。在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占GDP比重不断下滑,据美国劳工部数据统计,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从1979年达到1900万后开始大幅下降,2016年约为1200万。面对激烈的全球竞争,特朗普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行动以扩大制造业就业,2017年,美国制造业从业人数由2016年1200万人提升至2017年1250万人,制造业从业人数占从业总人数比重提升2.4%,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也于2017年实现小幅增长,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较前几年明显提升。
图表 5 1997-2017美国制造业增加值
【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我国是在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才开始融入全球产业链,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充分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市场容量大等优势条件积极吸引外商投资。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引进的外资主要是对外借款,主要承接以轻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二阶段我国承接了大量制造业的国际转移,引进外资的重点转变为外商直接投资(FDI),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逐渐由广东地区扩展到华东沿海与环渤海区域;
第三阶段始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增强了我国对国际的吸引力,FDI来源以及外商投资的产业都更加多元化。
图表 6 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阶段性对比
我国吸收FDI的总量特征——FDI流入总量保持稳步上升,但是增长动力不足。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1310亿美元,同比增长4.0%,规模创历史新高。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从2010年我国吸收FDI流入上升到1000亿美元,之后几年FDI流入增长动力明显不足。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传统制造优势减弱、全球FDI流入竞争加剧,且我国自2010年12月1日起,取消了对外企最后两项税收优惠政策,对外资企业2010年12月1日(含)之后发生纳税义务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由此,我国利用外资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外资企业也多有撤离中国的现象,比如通用汽车、苹果、阿迪达斯等先后将制造工厂迁回美国或迁往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FDI流入增速明显下降。
图标 7 2002-2017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
我国吸收FDI的来源特征——亚洲国家始终都是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来源地。亚洲、北美等对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较快。
图表 8 2002-2017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来源结构
2002年以来,亚洲国家对我国的投资额在我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占比中不断攀升,成为我国FDI流入的主要来源地区;欧洲对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占比保持相对稳定,维持在7%左右;北美对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占比不断缩小,目前维持在3%;拉丁美洲、大洋洲、非洲对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占比持续下降,从2002年的14%、3%、1%分别下降至2017年的5%、1%、0%。从增量来看,亚洲、北美等对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较快,根据商务部统计,2017年来自亚洲、北美洲、大洋洲的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增长态势,同比分别增长10%、38%、26%。
图表 9 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比较
国际产业的转移规律一般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进而到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20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地区迫于劳动成本的上升,率先将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我国沿海地区;20世纪90年代起,发达经济体产业结构进一步信息化、高端化,下游基础产业如电子产品的加工组装、零部件的生产环节等陆续向中国转移;2002年后,我国进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第三阶段,制造业在外商直接投资额中始终占据最大比重,但占比逐渐减小,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最大制造业产业。此外,服务业已成为外商投资热点,2017年,我国第三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国总量的比重上升至72.7%,从占比变化可知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利用FDI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例如当下的热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由于发达国家快速掀起了将软件设计、开发等环节转移到亚太等低成本地区的浪潮,我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得到大幅度提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吸收FDI所占比重在2017年激增至16%,达到了209亿美元,同比增长149%。
图表 10 2002-2017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前五大行业
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空间特征——空间分布呈现非常明显的非均衡特征:东部依旧是重点投资区域,但中西部吸收外资比重增加,外商投资区域布局趋于优化。
我国吸引外资的地区分布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非均衡特征,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东部地区引领带动作用逐渐发挥,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增多。根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5年,我国西部累计吸收外资比重提升至7%。2017年,中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7.1%,增速高于全国4%的平均水平;西部地区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个数同比增长43%,新增企业数量增幅最高,市场主体活动进一步激发。
图表 11 2002-2015我国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区域结构对比
【结语】
我国利用外商投资质量将继续提高,高端制造业与服务业将成为投资热点。
国家大幅放宽了高科技领域相关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准入标准,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新的开放政策必将对外资产生新的吸引力,推动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快速发展。
我国外商投资区域布局将进一步优化。
国家积极鼓励外资向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转移,提高西部和东北地区国家级开发区开放水平和引资能力,2017年以来,全国新增的7个自贸试验区有5个位于中西部地区(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未来吸收外商投资的区域布局有望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