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市实现城市功能定位、建设美丽天津的重要时期。把握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对于形成与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服务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天津市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取得成效
“十二五”时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在项目建设、产业布局、政策支持、深化改革上狠下功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1.总量规模逐步壮大,经济贡献明显增强。2015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6142.96亿元,比“十二五”初期翻一番;占服务业的71.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7.1%,分别比2010年提高3.2和5.8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年均现价增速达16.3%,分别高于全市生产总值、服务业现价增速3.9、1.1个百分点,逐渐成为支撑和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
2.内部结构逐步优化,质量效益显著提升。2015年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占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达53.8%,比“十二五”初提高11.8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发展壮大,2015年增加值达到1588亿元,占生产性服务业的25.9%;信息服务、租赁商务和科技服务逐渐成为新增长点,2015年增速分别达17.2%、13.7%和13.1%。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税收规模达597.5亿元,占全市税收的37.9%。
3.创新发展成新趋势,新兴业态不断涌现。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不断涌现,信息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融资担保等新金融发展迅猛,2015年全市融资租赁企业达到650家,注册资本达到2580亿元,租赁资产规模突破6500亿元,位居国内前列。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日益创新,全市信息消费规模达400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9000亿元左右,成功获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
4.载体建设不断加快,集聚效应初步显现。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33.51亿元,占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18.1%,同比增长19.3%,其中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增速分别达41.4%和31%。全市共推出了7批140个重大服务业项目,约有87%集中在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双城集聚态势初显。以友谊路、中心商务区等为支撑的金融,以武清、两港、陆路港等为重点的物流等一批主业突出、与生产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初见成效。
(二)面临形势
1.全球产业变革,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十三五”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加速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试图走出一条以生产性服务业带动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新路子。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和深度应用,加速催生了新行业、新业态和新模式,重塑全球经济产业价值链体系。为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经济分工与合作,培育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2.国家经济转型,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近年来少有的错综复杂局面,进入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常态”。随着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以量取胜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服务能力,鼓励制造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已成为我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一系列战略举措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出新要求。天津要率先开拓发展新思路,积极探索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以及社会事业融合发展新路径,努力成为全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3.天津机遇叠加,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拓展新空间。
天津正面临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中国(天津)自由贸易实验区、滨海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大战略机遇,改革、创新、政策等叠加优势有利于聚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为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带来基础保障和强劲动力。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将天津城市功能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也将为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释放更大服务需求和广阔发展空间。
4.产业竞争激烈,天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天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融合程度较弱。多数制造企业处于“微笑曲线”价值链低端,对本地研发、市场营销等拉动作用弱;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渗透程度差、关联程度小。二是竞争能力不强。专业服务层次较低,缺少有影响、高端化、个性化、复合型服务。三是质量效益不高。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占全市服务业已达70%,但税收贡献仅占一半左右。
“十三五”期间,我们必须主动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发挥机遇叠加优势,妥善应对问题和挑战,积极挖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潜力,努力推动天津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大战略部署,围绕基本实现“一基地三区”定位、全面建设高质量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把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构建与现代化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服务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以满足生产服务市场化发展为导向,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延伸为核心,以重大工程建设和重点领域发展为抓手,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服务功能集成升级为路径,坚持融合、创新、高端、集散发展,着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素质和能级水平,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互动发展,逐步建立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开放型生产服务体系,努力打造成为全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二)基本原则
1.产业联动,融合发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求,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跨越传统产业边界、整合产业要素资源,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农业全产业链与服务要素有效耦合,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功能相融合,推动产业跨界融合、互动发展,不断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
2.改革驱动,创新发展。发挥“双自”联动作用,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营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生态环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理念思路更新、业务流程再造、组织管理体制变革,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3.转型升级,高端发展。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主导作用,加快“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新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全过程管理的推广应用,推动产业链条向高端环节延伸,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4.资源整合,集散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提升资源国际国内配置能力。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链条和业态上集聚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对国内外的服务辐射功能,打造生产性服务集散地。
(三)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末,全市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壮大一批具有引领性的新产业和新业态,打造一批标志性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国家级产业基地,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和机构,基本建成产业集聚、业态丰富、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全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对全市经济发展的促进、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内部结构持续优化。金融、商务服务、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占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达到60%,成为我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力量。
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全市区域性总部和职能性总部达到300家左右,对全市经济税收贡献率达38%以上,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总人数的比重近35%,着力打造10个左右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具有标志性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三、重大工程
(一)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工程
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关联性,将融合互动作为发展主线。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围绕十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农业物联网平台开发应用,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积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打造农产品物流中心区,推动建立绿色、高效的现代都市型农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园区由单一生产型向综合服务型升级,努力探索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发展的新道路。
(二)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工程
实施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推动传统制造向服务化转型。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鼓励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积极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业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鼓励先进制造企业剥离内部非核心生产性服务,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体系,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面向社会提供专业化、市场化服务。
(三)“互联网+”行动提升工程
全面落实“互联网+”行动意见,加快互联网技术向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拓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做优存量,培育新兴业态和新增长点做大增量。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鼓励互联网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的融合创新,积极满足实体经济投融资需求。推进“互联网+”物流高效发展,鼓励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快建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智能仓储和配送调配体系,提升物流运转效率。推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行业电商和跨境电商,普及网络化生产、流通和销售。
(四)企业品牌标准化工程
实施品牌化战略,推进企业品牌培育体系建设,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品牌。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上市等方式进行资本运作,增强国内国际品牌影响力;围绕研发设计、融资租赁等细分领域,培育一批“专、特、精、新”型品牌服务领军企业。实施标准化战略,积极开展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建设,运用标准化方式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参与修制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鼓励社会团体、科研院所等开展标准化信息咨询、技术指导和人才培养等服务。
(五)服务能力创新工程
引导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等领域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导航和定位、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的推广应用。高标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一区二十一园”建设,建成一批集创新研发、孵化转化、产业化于一体的高水平创新平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打造政策特、体制特、服务特的“双创特区”,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六)产业价值链优化工程
按照“资源集约、产业集聚、功能集中、服务集成”原则,围绕产业基础和发展导向,聚焦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聚集国际国内高端生产服务要素,完善产业链条,完善产业功能,丰富产业形态,打造一批具有标志性的特色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实现规模化效益。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战略机遇,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开放合作,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境外投资便利化程度,鼓励设立境外投资贸易服务机构,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走出去”,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四、重点领域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对接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结合我市产业基础,“十三五”期间天津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商务咨询、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售后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十个领域。
(一)研发设计
1.发展目标
依托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到2020年,建设10个产业公共技术平台、20家产业创新联盟,引进集聚100家中外合作研发中心、150个国家级研发机构及产业化基地,形成一批研发设计龙头企业和小巨人,努力建成国家研发设计示范基地。
2.发展重点
大力发展设计服务。全面发展工业设计、工程设计、时尚设计、建筑设计、展览展示设计等产业,形成与城市定位相适应的设计产业形态和功能特色鲜明的设计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工程设计,做优轨道交通、市政工程、石油化工、材料等设计领域,做大建筑、港口航运、新能源与环境等设计行业,推进传统工程勘察设计向咨询、勘查、规划、建设、项目管理、总承包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EPC)模式转变。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加快建设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鼓励发展面向汽车、IT产品、医疗设备、机械装备等工业设计服务,推进工业设计向涵盖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等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
着力发展研发服务。立足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打造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创新平台。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础作用,建设一批产业创新联盟,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积极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鼓励民办官助、国有新制、行业联盟等多种所有制研发机构发展,支持科研院校面向市场提供第三方研发服务,鼓励制造业企业将研发中心剥离成为具有科技研发功能的服务企业。鼓励企业和研发机构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着力研发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杀手锏”产品。
促进研发设计成果转化。借助“双自”、“双创”优势,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运营、工程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孵化器等服务型联盟组织,建设一批集创新研发、孵化转化、产业应用于一体的高水平创新平台。对接首都资源,推动区域大型科研仪器设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技信息资源等共享共用,促进研发技术跨区域流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技术市场体系和技术经纪人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推动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健全科技成果科学评估和市场定价机制。
(二)第三方物流
1.发展目标
依托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到2020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9%左右,港口货物吞吐量达6.5亿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700万标准箱,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降低至17%以下,基本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体系。
2.发展重点
培育第三方物流市场。加强与京津冀、环渤海、东北区域之间物流合作,努力拓展区域第三方物流市场。鼓励重点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整合运输、仓储、加工、装卸、配送等物流基本功能,培育形成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引进国内外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津设立分支机构。鼓励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创新服务模式,提升网络组织和经营业态。积极培育社会化物流需求,引导大型企业通过流程再造、服务外包、资产重组等方式释放物流业务,鼓励生产制造型企业引入物流供应链管理。
加快大物流体系建设。完善以天津港为出海口的物流网络,探索“东北亚-天津港-大陆桥-中西亚和欧洲”的双向物流联运,探索建设中蒙俄物流大通道。推进两岸冷链物流合作试点项目,加强津台两地冷链物流产业实施标准对接工作。加快物流功能区建设,统筹协调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基础设施节点、重点物流园区、中转联运枢纽建设,加快空港航空快递物流业、东疆港跨境快递物流园、武清电商快递物流园建设。优化城市配送网络,建立高效、绿色、便捷的“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社区集散点”城市配送服务网络,推动建成四级快递网络布局和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区域共同配送中心,新建和改造一批危险化学品、农副产品、医疗器械和药品、冷链物流等专业物流配送中心。
推动第三方物流现代化。完善天津物流服务平台,提升物流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数据交换、智能配送、智能分析等功能。支持第三方企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导航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发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智能化管理调度中心、智能化物流配送中心、智能化监控与感知引导平台等。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运用甩挂运输、集装箱运输和多式联运,采用厢式货车、专用车辆和专用设备,应用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发电仓库、托盘共用系统等。提升快递企业全程跟踪、自动分拣、收派模式多元、技术水平先进的智能服务能力。引导第三方物流企业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三)融资租赁
1.发展目标
依托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建设,到2020年,我市融资租赁资产达1.6万亿元,租赁资产年均增速15%以上,租赁企业数量和租赁资产规模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建成租赁机构集聚、政策制度健全、服务功能完备的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
2.发展重点
完善融资租赁服务体系。加快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建设,引导金融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集中集聚。全面提升飞机、船舶、工程机械等融资租赁业务,大力推广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融资租赁业务,鼓励开展城乡基础设施设备融资租赁。支持发展跨境租赁、保税租赁等业务新模式,推进发展杠杆租赁、经营租赁、转租赁和回租赁等新业态,积极开展租赁资产托管、风险控制、残值处理和价值维护等专业租赁资产管理新服务。发挥银行融资主渠道作用,鼓励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保险资金等各类资金进入。
推动融资租赁创新先试。创新融资租赁公司业务发展模式,支持融资租赁公司设立单机、单船、大型设备等项目子公司,支持融资租赁企业开展主营业务相关的保理业务,在自贸试验区内设立的子公司不设最低注册资本限制。推动设立中国融资租赁资产流转平台。支持租赁业境外融资,探索推进各类租赁公司扩大跨境人民币资金使用范围,支持租赁企业开展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加强租赁物进出口通关便利化,探索融资租赁货物海关异地监管模式。
优化融资租赁发展环境。全面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推行东疆保税港区融资租赁货物出口退税政策试点经验。规范融资租赁企业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办理程序和办结时限。加快融资租赁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为融资租赁业务提供政策咨询、资产评估、资产交易等配套服务。建立健全融资租赁行业信用体系,完善承租企业信用数据库,积极推进接入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试点。完善融资租赁政策法规,加强行业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机制建设。
(四)信息技术服务
1.发展目标
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到2020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5%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重点企业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应用率达到60%,打造一批行业应用软件解决方案商,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基地,成为国家重要的信息技术服务高地。
2.发展重点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实施“宽带天津”战略。推进以IPv6为代表的互联网建设,推动以4G网络为代表的无线城市建设。实施智慧城市示范应用工程,提升公用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三网融合”发展,建设三网融合基础业务平台,全面完成广播电视网络的双向化改造,推动交互式数字电视、手机、IPTV等融合型业务发展。做强开发区电子信息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进云计算产业基地、清华紫光科技园等重点园区建设。
拓展信息技术应用。实施两化融合行动,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和认证试点,加强企业在研发、制造、营销等环节的信息化应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设计、物流、商务等示范工程,建设互联网创新创业基地。实施物联网专项行动,构建感知、超算、芯片、解决方案、系统集成等产业链,推动在食品安全、节能环保、设施农业等领域的深度应用。推进大数据服务产业化,围绕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服务和数据安全等优势领域,打造国家级数据集聚区和大数据产业基地。推动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城市建设,加快云服务器等核心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做大云感知、云计算、云存储、云方案等云产业。
强化信息安全服务。建设信息安全服务平台,着重推进天津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天津滨海信息安全产业园建设。强化信息安全技术自主创新,重点突破安全芯片、国产密码算法应用、网络安全综合监控、嵌入式控制系统安全等关键技术,加大对可信计算、密码应用、病毒与攻击检测及预警、无线网络与移动通信安全关键技术的应用,发展加密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笔记本等信息安全产品。积极开展网络安全防护技术试点示范工程,完善信息安全服务机制。
(五)电子商务
1.发展目标
依托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到2020年,全市电子商务市场交易总额实现2万亿元,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例超过15%,努力建设成为交易规模大、集聚程度高、支撑体系强、发展环境好,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的电子商务中心城市。
2.发展重点
提升电子商务载体。加快建设综合性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鼓励支持现有商品类交易场所发展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力争形成具有定价影响力的“天津指数”。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引导重点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向集交易、支付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支持企业集团电子商务平台向第三方行业平台转化。引导电商企业集中集聚,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建设,分类建设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壮大电子商务市场。引进和扶持一批年交易额超十亿元的电子商务企业,培育和壮大本地龙头电子商务企业。鼓励大型骨干生产企业发展供应链电子商务,引导中小企业借助自建网络平台或第三方平台开展网络营销业务。探索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新模式,发展直邮、集货和保税备货等业务,全面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建设。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鼓励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与传统农产品批发、零售企业对接。积极发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移动电子商务。探索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高技术服务领域电商新模式。
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围绕电子商务交易、加密与电子认证、在线支付、信用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集成等关键环节,大力推动电子商务技术、模式、服务创新。完善银行机构、支付机构、支付清算组织等共同参与的支付体系,打造一批功能完善、特色突出、安全易用的电子商务在线支付平台。推动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调发展,加强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公共信息系统建设。加快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建立电子商务信用服务数据共享机制,构筑便捷、诚信、安全的电子商务服务环境。
(六)商务咨询
1.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商务咨询服务企业,创建一批公信力强、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商务服务品牌,税收超亿元的商务楼宇达300栋,基本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功能完善、服务规范的现代商务咨询服务体系。
2.发展重点
壮大商务咨询服务主体。鼓励商务咨询机构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进行整合,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商务咨询企业和机构,引导行业协会商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社会性服务机构参与商务咨询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一批有实力、有品牌、有信誉的商务咨询机构向综合型、规模化、国际化发展。引导一般性商务咨询服务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围绕商务咨询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推进商务亿元楼宇等载体建设,鼓励商务咨询服务集中集聚发展。
拓展商务咨询服务业务。引导商务咨询机构大力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查、管理咨询等咨询服务,积极发展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税务、法律、勘察设计、工程咨询等专业服务,探索开展专利、品牌、商誉、版权、特许经营权、企业家价值等无形资产评估服务。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开展研发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测试评估、应用系统解决方案和信息安全等咨询业务。着重发展科技咨询服务,开展技术交易、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创新创业服务等咨询业务。加快发展信用咨询服务,积极开展信用调查、信用评级和信用管理等咨询业务。
优化商务咨询服务环境。建立商务咨询信息数据库,提供信息查询、发布、推荐、披露等服务。健全商务咨询标准化体系,推动产业发展战略、市场调查、勘察设计、工程咨询、风险评估等咨询服务的标准化建设。依法健全商务咨询服务的职业评价、认证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加强执业培训和行业自律。积极开展商务咨询国际合作,充分借鉴国际知名商务咨询企业的发展经验和模式,推动商务咨询服务国际化发展。
(七)节能环保服务
1.发展目标
依托美丽天津建设,到2020年,培育一批技术先进和具有较强项目实施能力的节能环保服务机构,组建一批国家级节能环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节能环保产业园区,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创新中心
2.发展重点
推进节能服务业发展。培育一批从事能源审计、节能量审核、节能评估、清洁生产审核等专业化服务机构。鼓励节能服务公司联合重组,支持科研院所、节能服务公司、金融机构等单位建立节能服务产业联盟。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支持节能服务公司以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等方式与用户合作。积极打造节能服务平台,为用能单位进行用能诊断,提供节能咨询服务。
加快环保服务业发展。推进环保技术咨询、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监理、污染防治设施运营维护、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规划编制等服务发展。加快发展生态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绿色认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新兴环保服务业。推广系统设计、成套设备、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维护管理等环保服务总承包新模式。推广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积极引进国内知名环保集团公司,带动环保服务市场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快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城市建设,全面推广循环经济模式,积极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推动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建立亚太经合组织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天津示范中心。推动再制造产业发展,加快重点行业全流程绿色化改造,以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等为重点,推进协同资源化处理产业废弃物项目建设。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废弃物逆向物流交易平台,建立再制造旧件回收、产品营销、溯源等信息化管理系统。
(八)检验检测认证
1.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全市检测实验室数量达到850家,国家级质检中心达到60家,形成以市场运作为主、层级结构合理、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
2.发展重点
健全检验检测认证体系。加强计量、检测技术、检测装备研发、标准化实验室等基础能力建设,大力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观测、分析、测试、检验、标准、认证等服务。完善检验检测认证产业体系,加强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能源环保、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的检验检测服务。加快检验检测认证基地建设,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改造提升一批市级检验检测实验室,培育发展一批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平台。
壮大检验检测认证主体。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检验检测认证资质的服务企业,大力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成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订和实施主体。发展检测服务合作联盟,加快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优化整合,引导集聚发展。积极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鼓励不同所有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鼓励依托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检验检测机构申请资质后依法向社会提供检测服务。
提升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水平。推进检验检测技术创新,组织开展计量技术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科研合作和交流,加强“检学研企”相结合的计量技术创新和转化。加强检验检测认证行业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培育发展一批国内知名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品牌。支持检测实验室“走出去”,坚持以国际标准规范检测实验室的日常管理,鼓励开展跨区域、跨国界检测业务,大力推进检测数据国际互认。加强检验检测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九)售后服务
1.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培育形成一批售后服务标杆企业和品牌,建立健全一批售后服务重要平台,制订完善一批售后服务相关标准,全市售后服务质量明显改善,顾客满意度明显提高。
2.发展重点
拓展售后服务领域。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完善产品配送、安装调试、以旧换新、维修维护、二手交易、回收处理修复等售后服务全链条。推广设备维修维护新模式,积极开展质量在线监测、实时状态感知、在线故障诊断等服务。开展即时技术支持服务,鼓励企业建立呼叫中心,提供以解决产品运行问题为核心的售后技术支持服务。开展产品跟踪服务,探索利用互联网、物流网等信息技术收集产品质量信息。发展回收、处理和修复服务,鼓励企业对受损零部件和毛坯进行高技术修复和改造。
壮大售后服务主体。以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为重点,积极培育一批汽车、家用电器、工程机械、成套设备等领域的售后服务标杆企业。积极发展社会化售后服务,支持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内设机构向专业化售后服务公司转变,鼓励中小型企业开展售后服务外包。加强售后服务专业队伍建设,加强售后服务维修人员技术理论、知识技能、维修保养等专业培训。
提升售后服务质量。强化产品“三包”政策落实,督促生产经营者严格履行“三包”售后服务责任。推进售后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维修检测、产品回收利用等售后服务关键环节标准。加快建设“投诉处理、数据采集、监测预警、信息公开、专业服务”于一体的售后服务平台。实施售后服务满意度提升工程,加强售后服务质量监测,建立售后服务质量诚信档案和“黑名单”制度。支持售后服务行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
(十)人力资源服务
1.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总数达到2200家,从业人员总数超过5.5万人,建成多元化、多功能、多层次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和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创新基地。
2.发展重点
构建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围绕人力资源的职业生涯和用人单位的员工管理,形成包括流动配置、素质提升、开发利用、测评评价、薪酬管理、权益保障等环节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引进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挥龙头机构示范带动作用,培育若干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运作的人力资源服务领军企业。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收购、参股、联营等形式进入,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中小企业孵化基地,支持个人和社会组织创办中小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健全人力资源服务平台。搭建统一开放的信息化平台,鼓励应用云计算、物联网、SAAS等新技术,建设经营性人力资源网站。搭建高效的投融资平台,引导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投资中小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加大融资担保力度,支持企业上市或发行债券。搭建人才引进培育平台,将人力资源服务业高级人才纳入全市重点引进人才范围,支持高等院校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专业人才培养。
提升人力资源服务能力。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产品研发和创新,建立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品研发中心,支持重点企业在人才测评、高级人才寻访、网络招聘、薪酬外包、弹性福利、人力资源流程外包等中高端服务领域开展新产品研发、测试和推介。积极打造和推介特色品牌,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注册和使用自有商标,参与申报国家驰名商标。推行标准化管理和服务,支持在网络招聘、人才派遣、人力资源外包等环节建立专项产品标准和服务标准。
五、建设标志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围绕全市服务业“两区一带,多点支撑”的空间布局,结合制造业发展布局,在产业基础雄厚、交通和信息基础便利、配套条件成熟的区域,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标志性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到2020年,基本形成定位明确、特色突出、功能完善、相互协调的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努力成为天津产业转型核心区、全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一)中心城区核心商务区
由小白楼地区、解放北路、津湾广场、津门津塔、南站商务区共同构成。依托海河两岸的高端商务楼宇和服务业集聚的产业基础,进一步凝聚高端商务服务要素。优化金融服务体系,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大力发展专业服务业,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发展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支持发展咨询服务,着力引进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律师事务所等高端服务机构。完善商务办公环境,扩展物理空间,努力打造成高端商务型生产性服务集聚区。
(二)友谊路金融集聚区
由友谊路两侧地区以及围堤道、乐园道与友谊路相交地区周边构成。依托友谊路地区现有天津银行总行、交通银行天津分行、中国银行天津分行等一批金融机构总部和分支机构集聚基础,进一步做大做强传统金融服务。加快集聚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及股权投资、创业投资、资产管理等各类金融和类金融机构,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动产融资服务、金融要素交易、离岸金融等金融新业态,成为中心城区金融服务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三)环天南大知识创新集聚区
由天津大学、南开大学、鞍山西道周边地区以及天塔湖周边区域构成。借助现有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和国家级、市级科研院所,以及各类设计单位科研资源,提升研发载体功能,完善配套服务设施。鼓励支持生物工程、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精密仪器、环境工程等优势学科的技术研发与应用。进一步聚集市内外科研和设计机构,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和公共科技服务需求,做大做强研发设计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实验检测服务等优势科技服务业,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形成以创新创业为特色的知识创新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四)高新区研发转化集聚区
由滨海高新区构成。借助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赋予的相关政策优势,依托高新区发展基础,立足园区主导产业需求,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技术的研发转化,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工业设计、创业孵化、商务服务、信息软件、资本营运、技术检测等服务平台的建设。合理设置服务功能及分区,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体系,加快研发转化平台和孵化器建设,完善商务办公环境,逐步建设成为服务业与工业融合发展的平台和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五)天津港航运服务集聚区
主要由天津港地区构成。结合“一路一带”国家战略以及自贸区政策优势,完善天津港主体港区基础设施,深化京津冀港口合作,推动区域港口资源整合和区域一体化通关步伐。重点发展航运交易、航运经纪、航运融资、海事保险、航运咨询、船舶管理、海事法律、航运人才、国际客运、口岸服务等高端航运服务业。促进航运、金融、商贸融合发展,聚集各类航运要素,提升服务辐射效应,打造成为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全国航运服务中心,为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提供重要载体支撑。
(六)东疆保税港融资租赁集聚区
由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及其周边地区共同构成。充分发挥东疆保税港区融资租赁先行先试和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依托飞机、船舶和基础设施等租赁板块,丰富融资租赁业务,创新租赁模式,发展租赁新业务,开展租赁资产管理专业服务,大力吸引国内国外融资租赁企业集中集聚。推进租赁业政策制度创新,推动设立中国融资租赁资产流转平台,建设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
(七)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
由中心商务区于家堡、响螺湾等构成。以商务楼宇为载体,建设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示范平台,积极承接高端制造业、现代金融、航运物流、国际贸易等领域的央企总部和二级总部,以及与自贸试验区政策对接的运营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等功能性总部,建设成为与天津功能相匹配的总部经济集聚区。依托“双创特区”建设,重点促进第三方支付、股权众筹、P2P等创新型金融发展,吸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企业落户运营,发展科技研发、人力资源服务等众创机构,着力打造成为机制特、政策特、服务特的生产性服务创新创业集聚区
(八)泰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由位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TEDA)核心地区的泰达MSD构成,具体位于泰达第二大街南北两侧。依托开发区良好的产业基础,以及国际甲级写字楼和周边完善的配套设施,借助开发区二次创业、产业升级的机遇,推动制造型企业总部和生产性服务企业落户,吸引国际级企业总部、科技信息、运营销售、商务咨询等高端配套生产服务功能聚集,形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为全球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提供国际化的发展平台。
(九)空港国际航空产业集聚区
由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周边区域构成,主要包括航空基础设施区、航空物流商务区、航空产业物流区和保税物流区。充分发挥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航空枢纽作用,利用空港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政策优势,完善机场基础设施,吸引国内外航空公司增开航线,搭建航空物流信息平台,逐步拓展仓储、配送、加工贸易、商品检验等功能,重点发展航空运输、航空金融、中转服务、临空商业,推动航空货运企业由单一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努力打造成为中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
(十)武清电子商务集聚区
由武清开发区、京滨产业园、武清电子商务园区、科技谷四个园区共同构成。依托武清区现有阿里巴巴、当当、苏宁易购、唯品会、京东商城等全国电商20强企业发展基础,建设一批国际性、专业性电商交易平台。集中布置大数据计算、信息服务、交易结算、线上线下体验等功能,加快产业孵化中心布局,支持本土电商企业做强做大。鼓励发展现货质押、供应链融资、订单融资、商业保理等金融服务,加大电子商务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打造成为华北及中国北方的电商快递物流网络中心、快递物流综合服务中心、天津本土电商和快递物流产业培育基地。
六、保障措施
(一)深化改革开放
加快服务业试点改革,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融资租赁、跨境电子商务等试点领域改革创新。进一步放开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减少和取消对外商投资准入限制。引导生产性服务企业“走出去”,进一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境外投资的便利化程度,支持有条件的生产性服务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联合经营、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检测认证等重点领域合作。
(二)强化要素保障
拓宽生产性服务业融资渠道,深入开展“一助两促”活动和PPP合作模式,鼓励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项目融资等方式筹措资金,加快推进知识产权质押、仓单质押、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股权质押、融资租赁收益权质押、商业保理等融资方式,积极发展供应链融资、商圈融资、物流融资等新型融资业务。合理安排生产性服务业用地,鼓励工业企业利用自有工业用地兴办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自营性生产性服务业。落实好工商业用水、用电、用气同价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行一包教材管培训,推动技能人才“双轨制”培养,加强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人才的引进,实行“一张绿卡管引才”。
(三)加强载体支撑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园区建设,依托“一区二十一园”、东疆保税港区、中心商务区等区域优势,利用先进制造的产业基础,支持建设一批研发设计、电子商务、融资租赁、第三方物流等专业园区。着力打造具有标志性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引导重点领域企业聚集,提升服务辐射功能,扩大对外影响力,成为集功能和形象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业亮点和城市地标。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按照“建设一批、核准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原则,建立重点项目储备库,选择一批效益好、见效快、建设条件基本具备的重点项目,谋划一批拉动力强、增长后劲大、利益长远的重大项目。创新招商模式,采取产业链招商、集群招商、以商招商、专题招商等模式,吸引战略投资者和行业龙头企业来津发展。
(四)完善政府服务
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政府权力清单制度,进一步精简、规范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审批事项,推动政府职能从注重事前准入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加大商事制度改革力度,实施好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先照后证”、“五证合一”和“一照一码”改革,进一步减少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前置审批和资质认定项目。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信用信息的归集和应用,推进金融、电子商务、商务服务等领域诚信建设。建设高效便捷的大通关体系,深化口岸单位“一站式”作业、海关检验检疫通关一体化改革。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和杠杆效应,吸引各类社会资金进入生产性服务业领域。
(五)优化发展环境
完善税收政策,按照国务院部署将“营改增”扩大到全领域,有效降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税负。认真落实国家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产品出口退税有关政策,支持符合规定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国家税率优惠政策。加强法制建设,规范生产性服务业法律法规文件,研究制定重点领域发展指导意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健全标准体系,鼓励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参加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修制定,广泛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加快全市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
(六)推进规划实施
建立健全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强统计监测工作,建立健全我市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加强对重点领域发展态势的监测、预测和分析,完善统计信息共享机制和发布机制。强化监督考核,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定期进行评估,探索建立生产性服务业考核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新闻媒体等方式加强规划宣传,动员社会各界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