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车企特斯拉的一款新车上市,刷屏了2021年的国内各大媒体,也让上海在新能源汽车全国市场上,有了更高的站位与存在感。疫情弥漫下的全球经济,特斯拉上海临港工厂引爆了全国甚至全球市场,2018年底选择落户上海,可以说是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人生中又一重要成功选择。
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西方工业发展的基因便逐步融入到上海的血液中,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早期上海制造业的代表性,江南制造局是中国最早使用大规模机器生产的近代军事工业,也是旧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
在2020年新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排名中,上海制造业凭借坚实的基础、人才优势、区位交通等生产条件独占鳌头,继续引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一、全球化的上海制造:外资龙头引领 联动长三角城市群
一是,从改革开放的行业先行先试,到全国产业链布局。
1980年设立的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是在上海设立最早的外资企业,也是上海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成立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此后,迅达电梯以上海为管理总部和运营中心,先后苏州、许昌等地,设立了多个合资企业和生产基地,此类模式对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分工产生积极影响,尤其是苏锡常地区外资经济集聚发端于此。
1984年,上海大众汽车合资项目正式签约,开启了国内汽车制造领域引进外资的先河,也为国内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奠定了样板。30多年以来,众多外资企业以上海为核心,进入中国并发展壮大,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2018年设立的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是最新代表外资企业,特斯拉独资工厂是中国放宽汽车行业外资股比限制后,首家在中国设立的独资车企。
二是,外资制造业爆发式增长,经济社会效益支撑作用巨大。
中国加入WTO融入全球经济,是上海制造业外资经济爆发的助推器,2019年上海百强外商投资企业进入上海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年至2009年期间,共计143家,占比54.79%。
在2019年上海百强外商投资企业中,营业收入最高的为上海上汽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达2571亿元;纳税贡献最高的为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纳税总额达306亿元。进出口总额最高的昌硕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实现进出口总额达1237亿元;创造就业人数最高的为昌硕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就业人数达60606人。上海其他外资制造业知名企业,包括上海通用、上海三星、苹果公司、益海嘉里等,也是全球相关领域的龙头企业。
二、自主创新的上海制造:产业链引领全国 国家重大工程发力
一是,集成电路产业的国家角色显现,产业链全国最具规模。
疫情以来,面对美国的经济霸权,上海集成电路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不断突破,自主创新步伐明显加快。上海集成电路产业位居中国引领地位,中芯国际、华虹、上海新昇半导体等中国知名半导体制造企业的总部均在上海,上海拥有一批技术实力雄厚的集成电路相关高科技企业。此外,集成电路装备材料领域,中微、上微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刻蚀机、光刻机等战略产品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紫光展锐手机基带芯片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三,上海部分企业研发能力已达7纳米。
2020年上半年,在疫情严峻的经济环境下,上海全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3.5%,充分显示了上海信息技术产业的超强韧性。
二是,装备制造业领域的产品创新持续发力。
上海在电力装备、海工装备、工程装备等领域,具备较强的全国性影响力与引领作用。有中国装备制造业航母之称的上海电气集团,创造性开发了一大批世界领先的创新产品,包括全球首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发电机组、三代四代核电核岛和常规岛主设备、大型海上风电设备、超大型燃气轮机、西气东输的高频电动机等,创造了中国与世界的多个装备制造领域第一。
三是,航空产业的自主创新艰难突破。
2017年5月,承载国家航空自主创新大任的国产大飞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成功首飞。这一历史时刻,距离2009年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项目正式落户浦东新区不过8年时间。中国商飞公司在上海集中建设总部基地与设计、总装制造、客户三大中心。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公司作为国家“两机重大专项”牵头主体之一,承担着航空发动机产品的制造、试验、测试、装配和试车任务,特色未来国家航空产业自主创新的支柱企业之一。
四是,重大国家工程与基础研究项目持续沉淀,布局未来产业。
上海在提出打造全球科创中心的同时,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开展全球科技协同创新。上海浦东新区明确提出,到2025年建成10个大科学设施,形成世界一流大科学设施集群。依托上海光源、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大科学设施,把张江科学城打造成全球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科学中心。
三、规模提升的上海制造:制造业强市战略之下规模加速提升
第一,“十二五”以来,上海制造业强市战略进一步凸显。
“十二五”以来,上海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强化汽车、电子信息、成套设备、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精品钢材、生物医药六大支柱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内部升级。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让上海更加注重发展实体经济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巩固城市新竞争力。2016年初,上海首次提出量化指标——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之后陆续出台的上海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7条”、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50条”等政策举措,让外界看到了“上海制造”的决心。
第二,“十三五”时期,上海制造业规模增长提速。
从绝对值变化来看,“十二五”时期,上海2010年到2015年制造业总产值增加1342亿元;“十三五”时期,2015年到2019年增加2878亿元,可以明显看出“十三五”期间上海制造业的总体规模增长要远大于“十二五”期间,绝对数增量提升近一倍。说明上海制造业转型增效的整体情况较好,重点领域在全国竞争中发展较快。
数据来源:上海市统计局
四、转型中的上海制造:核心支撑行业转换难度仍然较大
一是,汽车制造业的当下成绩与“未来隐忧” 的矛盾持续累积。
从“十二五”到“十三五”,上海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排名前十的行业变动较小,“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体规模不断缩小,其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也由2010年的21.2%下降到2019年的15.7%。取而代之的是汽车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张,十年间“汽车制造业”在制造业中占比从低于15.7%提高到19.6%,其中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等龙头企业效应带动明显。从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来看,汽车制造业支撑的阶段性作用很难持续,这也凸显了上海制造业未来转型发展持续压力增大。
表1 2010年上海市制造业中总产值前十行业
行业 |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 在制造业中占比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6027 | 21.17%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4475 | 15.72%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2395 | 8.41%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2284 | 8.02%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1962 | 6.89%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1723 | 6.05%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1360 | 4.78%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1077 | 3.78% |
金属制品业 | 906 | 3.18% |
塑料制品业 | 642 | 2.26% |
表2 2015年上海市制造业中总产值前十行业
行业 |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 在制造业中占比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5323 | 17.86% |
汽车制造业 | 5224 | 17.52%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2515 | 8.44% |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2467 | 8.28%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2151 | 7.22% |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1187 | 3.98% |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 1156 | 3.88%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1042 | 3.49% |
烟草制品业 | 1027 | 3.45% |
金属制品业 | 896 | 3.01% |
表3 2019年上海市制造业中总产值前十行业
行业 |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 在制造业中占比 |
汽车制造业 | 6410 | 19.61%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5135 | 15.71% |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2929 | 8.96%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2899 | 8.87%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2231 | 6.82% |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 1394 | 4.26%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1338 | 4.09% |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1170 | 3.58% |
烟草制品业 | 978 | 2.99% |
医药制造业 | 944 | 2.89% |
二是,上海信息装备制造业领域增长乏力,规模仅为深圳四分之一,数字经济、新基建等领域发展潜力受限。
一方面,上海市“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规模在2010年以来不断下降,这既源于上海本地类似昌硕工厂等代工企业的外迁,也表明上海在支持相关设备制造企业升级发展方面,还需做更多创新性工作与扶持。对比深圳市的制造业发展,“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不仅占据制造业六成左右比重,而且在富士康、华为等大厂外迁情况下,依然保持了绝对值的大幅提升。
表4 2015年深圳市制造业中工业产值前十行业
行业 | 占比(%) | 工业总产值(亿元) |
汽车制造业 | 58.8 | 15019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7.8 | 1992 |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4.4 | 1124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2.7 | 690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2.6 | 664 |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 2.5 | 639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2.1 | 536 |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1.9 | 485 |
烟草制品业 | 1.5 | 383 |
医药制造业 | 1.3 | 332 |
表5 2019年深圳市制造业中工业总产值前十行业
行业 | 占比(%) | 工业总产值(亿元) |
汽车制造业 | 59.9 | 22358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7.8 | 2911 |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3.8 | 1418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3.3 | 1232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3.1 | 1157 |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 2.7 | 1008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2 | 747 |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1.6 | 597 |
烟草制品业 | 1.4 | 523 |
医药制造业 | 1.3 | 485 |
注:占比为该行业工业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占比
三是,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比重提升不快,继续挖掘行业新增长点。
2019年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6133.2亿元,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1%,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占比比2015年的15%提高了1.1%。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增长不快,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等领域是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