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盘点:上海的理想与未来方位

发表时间:2021-01-22    文章来源:远博志城
一、上海2035:争议中的规划思维与创新

新定位:面向国际引领全球城市 科技创新成为新名片

2018年1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简称上海2035)正式发布,对标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首次“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在原有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基础上,上海的城市定位增加了科技创新中心,由此形成“五个中心”的新定位。

未来的上海,将进一步提升全球城市核心功能。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核心,发展多样化的创新空间,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通过提高国际金融功能影响力和国际贸易服务辐射能级,提升对全球经济辐射能力。塑造国际文化大都市品牌和城市整体形象,打造国际时尚设计之都和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新思维:争议之下的底线约束发展目标导向

在城市定位发生变化的同时,“上海2035”要求,缓解人口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紧约束之间的矛盾,严格控制常住人口规模,至203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而在2015年,上海常住人口规模为2415万人。

在此基础上,“上海2035”对其他重要发展指标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比如金融业增加值占上海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2020年要不低于15%,2035年达到18%左右;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2020年要达到4%,2035年达到5.5%左右。

反观纽约OneNYC 2050发展,提出了“Building a Strong and Fair City”目标,具体指标由8个目标(活力的民主、包容性经济、活力的社区、健康的生活、公平卓越的教育、宜居气候、高效出行、现代基建)和30个措施组成,相应建立了10个一级指标包括总的工作岗位数量(2018年是450万个)、脱离贫困的纽约人口等。

上海2035规划出台后的争议点在于,上海未来发展需要合理的发展规模相协调,除了建设用地与人口规模的约束目标,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更是上海未来的着力点。


二、五年规划演变:上海发展主线与目标变化

1、“十二五”时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主线,“四个中心”是关键。

在全球2008年金融危机后,“十二五”时期国内发展从爆发式增长逐步转向平稳发展的过渡期,上海作为国家经济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与思维转换,在全国具有一定示范意义。

上海“十二五”规划提出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作为未来五年发展的主线,以 “‘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并提出了经济发展、城市创新、城市服务等7方面目标体系,涉及经济、城市、社会、生态、开放等多个维度考量。

序号

领域

内涵

1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左右

2

城市创新

城市创新活力大幅提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3%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

3

城市服务

城市服务功能全面增强,“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初步形成,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城市文化更加繁荣、更具魅力

4

居民生活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各类保障性住房新增供应100万套左右,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5%

5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

6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市场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开放型经济和城市国际化程度达到新水平

7

民主法治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制度加快完善,诚信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努力使上海成为最安全的大都市之一

2十三五时期: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主方向。

 在“四个中心”建设基础上,首次提出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十八大”和“十九大”之间新执政理念的转换阶段,在经济转型背景下,上海市的城市发展更加突出国家新经济引领角色。

在“上海2035”的规划理念之下,上海市“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按照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强调“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确保如期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十三五”规划提出总体目标:到202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为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奠定基础。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3、“十四五”时期:聚焦国家战略任务,推进“五个中心”核心功能建设。

面对中美贸易冲突与新冠疫情新形势,立足新变化、新阶段、新格局,上海“十四五”规划明确总体目标:到2025年,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取得显著成果,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重大进展,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迈上新台阶,人民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谱写出新时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

序号

领域

内涵

1

城市核心功能

城市核心功能更加强大。全球高端资源要素加快集聚,要素市场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发展新动能加速迸发,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取得新突破,数字城市建设形成基本框架,“四大功能”全面增强。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生产总值在二〇一八年基础上翻两番,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体化制度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2

人民群众生活

人民群众生活更有品质。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数字化、多样化、高品质、个性化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丰富便利,完成全部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任务,城市吸引力显著提升,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接近全球城市先进水平,平均期望寿命继续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3

城市精神品格

城市精神品格更加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重大文化体育设施布局更加完备,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和文化创新发展生态持续完善,文化品牌标识度愈加彰显,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取得新突破,城市文化创造力、传播力、影响力显著增强。

4

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质量更为优良。大气、水、土壤、绿化等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公园数量达到一千个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持续提高,生态空间规模与品质得到新提升,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宜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成为自觉行动。

5

超大城市治理

超大城市治理更加高效。“一网通办”“一网统管”高效运转,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长效机制更加完善,城市安全、韧性显著增强。以党建为引领的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基层和社区活力进一步激发。法治上海建设取得新进展,地方法规制度更加完善,执法司法公信力和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广泛多层制度化协商民主深入推进。


三、       五年规划产业发展关键词

1、“十二五”:大力发展服务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转型。

第一、服务业:聚焦金融、航运物流、现代商贸、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等6大领域。

大力发展金融、航运物流、现代商贸、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等重点服务业。着力提升金融业、航运物流业、现代商贸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城市资源配置能力和集聚辐射功能。做大做强信息服务业,提高城市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时尚创意之都。着力提高旅游会展业国际化水平,建设国际都市旅游目的地和会展中心城市。

序号

领域

2015年目标

1

金融

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主要金融市场规模保持或进入世界同类市场的前列

2

航运物流

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世界前列,航空旅客进出港数量达1亿人次,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550万吨。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3%左右

3

现代商贸

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比2010年翻一番,电子商务交易额大幅增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万亿元

4

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达到6000亿元,成为全国信息服务高地

5

文化创意

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左右,成为国际创意城市网络重要节点

6

旅游会展

国内游客人数达2.4亿人次,入境游客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展会总面积达到1500万平方米,到2015年基本建成国际会展中心城市

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关注产业引领性地位建设。

序号

领域

2015年目标

1

新一代信息技术

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生产和服务基地

2

高端装备制造

成为我国综合实力领先的高端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

3

生物

成为我国生物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确立生物医药产业的领先地位

4

新能源

成为我国新能源技术领先、应用率先、产业高端的主要基地

5

新材料

成为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基地

6

节能环保

成为节能环保重点产品研发优势明显、服务链条完善的地区

7

新能源汽车

成为我国技术领先、产业集聚、应用初具规模的新能源汽车基地

第三、制造业转型:着力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自主品牌价值,积极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方向发展。

序号

领域

2015年目标

1

汽车、船舶产业

提高汽车、船舶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突破整车、关键零部件等核心技术,形成自主品牌汽车研发创新与制造体系,加快发展汽车服务业。增强自主设计能力,大力发展液化天然气船、科学考察船等高技术船舶及其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船型,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优化船舶产业链

2

电子信息制造业

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一般加工型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提高研发和设计能力,提升产品附加值。着力吸引电子信息制造企业的研发设计中心、区域总部等功能性机构,形成以设计为核心、制造为基础、关键元器件配套能力较强的发展格局

3

钢铁、石化产业

优化钢铁、石化产业。优化产品结构,聚焦精品钢材,加快推进钢铁新材料产业化,推动石化产品精细化、高端化和集约化,延长产业链。促进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着力提高钢铁、石化等基础产业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安全生产水平,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控制高耗能产业产能

4

都市工业

提升都市工业能级。鼓励企业在设计、市场营销等环节融入科技、创意、时尚和环保元素,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个性化、节能环保型产品。聚焦绿色食品、智能轻工、高档纺织等领域,加大自主品牌建设力度,重塑和提升以品牌为核心的轻纺产业竞争力,打造符合国际大都市特点的现代都市工业体系

 第四,工业用地管理创新,突出集约用地与工地制度创新。

提升产业基地能级。发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推进国家微电子产业基地、精品钢铁基地、海洋装备基地、 国际汽车城、临港装备产业基地、化学工业园区等重大产业基地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打造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区。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利用制度。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确保新增工业用地落在规划工业区块范围内,适度提高产业园区的开发强度,探索土地出让弹性年期制度。积极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促进低效土地二次开发。加强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综合开发、集约化利用,加快推进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

2、“十三五”: 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

第一,首次对服务业占比提出70%的目标,同步确保制造业不低于25%的基准线。

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0%左右,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20%左右。

第二,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水平,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引领。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高品质转变。增强金融业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扩大信息消费,促进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顺应网络经济发展趋势,加快商贸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法律、会计、审计、咨询等专业服务业水平,积极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业。推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减少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业依赖。

第三,制造业转型,重点聚焦国家重大工程与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突破一批国家亟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核心技术,在半导体装备材料、工业机器人、深远海洋装备等领域填补国内空白,加快形成产业化能力。进一步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等产业。

第四,建设用地总量缩减约束,“三个挂钩”机制强化,用地机制创新深化

创新土地利用方式。深化经营性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管理。逐年减少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优先保障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民生项目用地。实施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与减量化指标挂钩、新增用地出让与闲置土地处置挂钩、经营性用地出让与公益设施建设挂钩“三个挂钩”机制。强化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机制。推广土地混合利用和建筑功能复合,加强商业、办公、居住、公共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等用地的复合开发。加强地下空间利用,把公共活动中心、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等作为重点,分层、分类、分期逐步开发地下空间资源。

大力推进低效建设用地转型增效。聚焦工业仓储用地,推进减量化和转型发展,加快集中建设区外现状工业用地减量化,实施生态修复或复垦,推进规划工业区块外、集中建设区内的现状工业用地向非工业用地转型。聚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稳步推进减量化和布局优化,合理保障集体经济发展用地需求。

3、“十四五”:关注全球引领性功能配置 突出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

坚持以全面强化“四大功能”为主攻方向,以全力打响“四大品牌”为重要抓手,全面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提升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努力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

6666.jpg             

第一,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重点突出显著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以加快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为核心,推动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创新性提出,积极争取数字货币运用试点,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构建联通全球的数字化金融基础设施。推进国际贸易中心枢纽能级实现全面跃升,充分利用RCEP等自贸协定,建设新型国际贸易先行示范区,大力发展数字贸易、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实现离岸贸易创新突破。

第二,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突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需求导向,进一步提高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

第三,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加快做强专业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优势服务业,培育数字内容、在线服务、文体娱乐等新兴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同长三角区域产业集群加强分工协作,突破一批核心部件、推出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一批中国标准。加快数字化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全面实施智能制造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在线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聚焦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特色电商、网络视听等重点领域,培育壮大一批本土龙头企业,打造新生代互联网企业集群。

第四,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十四五”期间,持续推进以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超大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构筑各类有形和无形网络通道,打造联通全球的网络枢纽新高地。

7777.jpg
Copyright © 2019 远博志城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7029468号-2design by Mf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