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1年3月16日一早,我们研究团队从上海虹桥站出发,开启了本次宿州市的调研之旅。加上春节前的调研,我们在宿州前后调研接近2周。
目录
一、宿州城市发展的一线观察
1、宿州城市的总体印象
2、宿州重点功能区的走访与一手调研
3、宿州重点企业对接
二、皖北城市的困境与希望
1、皖北城市的失落与普遍困境
2、皖北城市的发展转机
三、宿州城市下一步的新使命与新课题
1、城市形象定位与营商环境提升
2、城市产业转型升级
3、城市新增长点培育
4、区域合作带动城市产业经济发展
01 宿州城市发展的一线观察
1. 宿州城市的总体印象
对外交通出行便利。作为京沪高铁的途径地,宿州的交通出行还是非常便利的,大约两个半小时后,我们就抵达了宿州东站。与许多城市一样,高铁站都建在离市中心较远的地方,宿州东站距宿州市中心约30公里,周边还基本处于建设开发阶段。
城市吸引力不强。从宿州东站开车到市中心约需要40分钟,司机是位和蔼的本地中年大叔。上车后,我们就与司机攀谈了起来。通过司机大哥的介绍及对车窗外城市面貌的观察,宿州的城市印象便逐步鲜活起来。宿州是一个四线城市,城市风格偏北方,目前市区房价约七八千元一平方米,城市生活还是比较惬意的。但宿州城市人气略显不足,年轻人很少有愿意留下来的,更想去大城市闯荡下。
图1:宿州城市调研实拍
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调研第一站,我们重点拜访了宿州市发改委的张科长,张科长说宿州的城市定位为“一城两区三基地”,“一城”即苏鲁豫皖四省交汇区域的新兴中心城市,“两区”即皖北产业转移集聚区和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三基地”即数字经济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宿州目前的产业主要有纺织服装、家居建材、食品加工、生物医药、云计算等。
未来城市具备一定的增长潜力。通过张科长对各产业发展情况的具体描述,我们判断宿州目前产业整体偏价值链低端,转型升级压力较大。同时,张科长也特别提出,通过农村宅基地复垦及用地增减挂钩,目前宿州市土地指标较为充足,未来发展潜力较大。
2. 宿州重点功能区的走访与一手调研
3月16日之后的几个工作日,我们重点走访了宿州鞋城、宿州经开区、宿州高新区、宿马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重点功能区,并拜访了鞋城及经开区的各委办局领导,获取第一手资料。
鞋城招工难问题突出,皖北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空间压缩。宿州鞋城位于主城区西南,2014年被授予“中国现代制鞋产业城•宿州”称号,是宿州唯一一个“中字头”特色产业园区,主导产业为鞋服产业。鞋城投资促进局负责人表示,目前鞋城发展的压力较大,纺织服装企业存在着共性的招工难问题,鞋城管委会在2021年春节期间实行全员招工。
图2:宿州鞋城调研实拍
宿州经开区先发滞后。宿州经开区位于主城区东南,2001年起步发展,是宿州市最早获批省级开发区的园区。园区在2012年前后开始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因种种原因没能如愿。据经开区经济发展局陈局长表示,经开区目前重点发展大健康、新材料和装备制造,招商难点有手续审批时间较长、园区财力有限难以对企业进行补贴、标准化厂房稀缺等。我们还拜访了经开区营商环境局的李局长,李局长在园区工作十几年了,说起园区情况如数家珍。李局长说,经开区起步较早,但在市区的引领角色还不明显,园区的基础设施还要再完善,还存在很多断头路,也缺乏优质的公共配套,市里对园区的投入也较少。李局长还表示,园区的营商环境还要再提升,园区新的领导李主任过来后,园区工作班子的工作面貌有了很大提升,但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还要加强。
图3:宿州经开区调研实拍
宿州高新区新兴产业发展角色凸显。高新区位于城市发展新片区,是宿州新城市门户,周边市政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在公共配套上紧邻宿州市的五馆一中心。宿州高新区2013批复成立,利用后发优势与市级政府支持,把握了新经济与新业态的机遇,云计算、智能制造主导产业初步成型,规上企业数量赶超经开区,云计算中心、犀牛智造等重点项目充分展示了城市的新形象新面貌。
宿马园区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宿马园区是依托宿州东站规划建设的园区,由宿州、马鞍山合作共建,马鞍山及皖南相关的项目不少,驱车经过的时候,看到很多在建厂房。
图4:宿州高新区及宿马园区调研实拍
3. 宿州重点企业对接
我们重点走访了百丽、美克瑞斯、维多食品、大盘特种装备车等重点企业,通过访谈发现,企业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招工困难,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足,产业链配套不完善。
百丽鞋业作为全球女鞋龙头之一,落户宿州多年,发展面临瓶颈日益明显。企业负责人反映,“公司为鞋城龙头企业,现有39栋厂房,总体布局可容纳3-5万人,而现在只有2700人,目前人员缺口约2000人,企业招工比较困难,公司也尝试在砀山等地设置卫星工厂,但成效不大。员工普遍反馈,周边缺少教育、医疗及商业设施,城市化氛围不足。”
美克瑞斯服装公司作为另一劳动密集企业,是宿州发展鞋服产业的代表,目前发展陷入低水平状态。企业负责人表示,“公司主要为only等品牌做代工,原料主要从浙江采购,本地化配套少。公司现有工位约300个,因为招工困难,目前员工只有80多人。周边缺乏公交设施造成员工上下班不方便。”
维多食品配料公司从事甜味剂的研究、生产和销售,下游客户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知名企业,产品产量在行业里排第二。企业反映,“公司面临的最大制约来自原料三氧化硫,因其属于危化品,危险品存储仓库空间有限,每天都要进货。”宿州在获得全省化工园区认定的同时,如何提高企业配套能力,也是未来提高经济密度的关键。
02 皖北城市的困境与希望
1.皖北城市的失落与普遍困境
皖北长期处于长三角及全国发展战略边缘,经济发展滞后。皖北地区包括蚌埠、淮南、阜阳、宿州、淮北、亳州6市,总面积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800万。皖北与江苏、山东、河南交界,但毗邻区域均非各省的发展重点,也远离长三角地区发展中心,主要作为粮食生产地和能源供应地,区域协同发展红利不明显。
皖北地区在安徽长期处于非重点,沿江发展战略、强省会战略进一步削弱了皖北地区的发展资源。皖北长期处于安徽发展战略边缘,发展十分乏力。1990年代以来,皖南沿江地区作为安徽省重点发展的区域,享受省内优惠政策和长三角经济辐射。2006年起,安徽调整发展思路,由芜湖、合肥双核发展转发为极化发展,重点提高省会合肥的首位度,合肥经济规模快速增加,增速“一枝独秀”特征鲜明。
皖北重大产业功能平台欠缺,发展硬实力支撑不强。安徽省共有22家国家级开发区(含特别政策区),而位于皖北的仅有蚌埠高新区、淮南经济开发区、淮南高新区3家,阜阳、亳州、宿州、淮北4市无一家国家级开发区。在安徽18个进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培育期的省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排名中,皖北的开发区排位也不算靠前,在科技创新、对外贸易、利用外资上相对较弱。
表1 2020年安徽进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培育期的省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评结果排名一览表
皖北物流枢纽地位较差,港口、机场等枢纽缺乏,海、陆、空三类运输都不具备优势。皖北6市中,水运上仅有蚌埠港为二类水运口岸,陆运上缺乏有影响力的物流园区,空运上仅有阜阳、亳州有已建成机场,蚌埠机场、宿州机场尚处于前期建设阶段。
皖北产业层次偏低,部分城市发展潜力不足。皖北地区工业化程度不高,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对皖北6市的前三工业进行分析,阜阳的前三工业为电气机械、农副食品加工、化学原料,宿州的前三工业为非金属矿物制品、农副食品加工及木材加工,淮南的前三工业为煤炭开采、非物质矿物制品、电力生产,均为传统型、粗放型产业。皖北6市中,阜阳、宿州、亳州城镇化率较低,比全省平均水平约低10个百分点,而蚌埠、淮南、淮北城镇化率较高,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未来发展潜力有限。另外,从人口结构上看,皖北人口优势不明显。安徽省的平均老龄化率为14%,皖北6市中阜阳、亳州、淮北低于全省两个百分点左右,蚌埠与全省持平,而宿州、淮南高于全省。
图5 皖北六市发展比较分析
2.皖北城市的发展转机
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安徽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随着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长三角的区域范围持续扩展。2019 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内部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安徽全域纳入规划,为皖北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强长三角中心区与苏北、浙西南、皖北等地区的深层合作,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安徽省出台《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推动皖北地区承接沪苏浙等地产业转移,有利于皖北地区加快发展。
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出台,淮海经济区升级崛起。2018年11月,国家发改委印发《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国务院层面将在政策实施、跨区域重大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土地保障、体制创新等方面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给予积极指导和支持,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皖北6市均处于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安徽省层面也出台实施方案,支持蚌埠、阜阳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蚌淮、宿淮城市组群。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皖北地区在政策实施、重大工程建设、要素保障等方面获得更多支持。
03 宿州城市下一步的新使命与新课题
1.城市形象定位与营商环境提升
打响城市品牌。对于宿州来说,发展缺少鲜明的城市符号,城市总体吸引力不强,应重点围绕产业发展与人才招引,系统规划市域产业,围绕人才发展诉求提供优质服务配套,并借助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推进城市营销,打响城市品牌并形成城市品牌营销标语。
提升营商环境。当前区域与城市经济的竞争,区位交通等单一的比较优势并不代表综合竞争力,更大程度上是发展环境的竞争。宿州应对标江浙先进地区,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配套,全力打造营商服务品牌“心灵归宿”,激发企业投资动力,加快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
2.城市产业转型升级
传统经济产业链与价值链提升。宿州当前产业基本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如纺织服装基本以制造为主,设计研发、品牌营销等环节缺失,在纺织服装产业向东南亚转移的趋势下发展非常被动。因此,宿州产业导向应从劳动密集型逐步往技术密集型转变,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拓展。宿州特色农产品较多,符离烧鸡、砀山梨等都有一定知名度,但目前产品单一,价值不高,应加强产品的研发和营销,提升产业综合价值。
3.城市新增长点培育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围绕健康经济与智造经济,积极发展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云计算等产业。依托经开区化工园区获批的优势,在生物化工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依托云计算中心的优势,积极拓展高性能服务器、光网络设备等云基础制造产业。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优势,推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积极培育智能终端、能源储运装备、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产业。
4.区域合作带动城市产业经济发展
加大与长三角先发地区的合作。宿州应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机遇,发挥交通区位、土地资源等优势,加强与先发地区的经济产业合作。一是持续推进基础设施与长三角先发地区的互联互通,加快淮宿蚌城际铁路建设、推动徐宿两城之间的公交开通。二是推进园区合作共建,加强与先发地区的政策协同,在企业登记、土地管理、投融资、财税分享、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服务等政策领域建立政府间协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