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案例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28    文章来源:远博志城产业研究中心 | 杨洪

图片

导读:


知识经济时代下,大学作为社会的人才库、知识库和创新辐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是围绕同济大学优势学科知识外溢形成的产业集群和经济活动圈,知识、人才、产业与城市空间互动发展,已成为核心大学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典型案例。通过对“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案例进行研究,深入梳理其发展历程、发展规划、发展策略,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以及提供给我们的启示,为其它核心大学周边区域的开发提供借鉴。

01


案例背景


1、案例遴选背景
远博志城团队承接陶大小镇策划咨询与规划设计工作。2020年8 月,受业主方浮梁陶大小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委托,远博志城承接《浮梁陶大小镇策划咨询与规划设计项目》。陶大小镇位于景德镇浮梁县湘湖镇,以景德镇陶瓷大学(湘湖校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为核心,布局教育培训、设计研发、科技创新、产业孵化、国际交流、商贸展销、休闲旅游等一体化功能,是景德镇创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重点项目之一。

陶大将在陶大小镇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景德镇陶瓷大学是全国惟一一所以陶瓷命名的多科性高等学府,是全国首批31 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之一,也是全国乃至世界陶瓷人才培养、陶瓷科技创新和陶瓷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基地。陶大新校区(湘湖校区)落位于基地内,总占地超2000 亩,在校师生超20000人,已成为陶大发展的主阵地。陶大专业学科国内领先,专业人才资源丰富,将成为陶大小镇建设的重要助力。因此,如何承接转化陶大资源是陶大小镇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

2、案例遴选逻辑
发展核心资源可比。陶大对周边片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项目团队重点选取依托核心大学进行发展的区域,通过分析其发展模式、发展策略,得出陶大小镇片区开发可借鉴的经验。

发展产业特征相似。陶大小镇片区的产业导向以“陶瓷文创+ 陶瓷科创”为主,均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一般不需要大型设备和厂房,适合在城区发展。

区域发展成效显著。通过初步筛选,项目小组初步选择了依托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校区)发展起来的重庆黄桷坪艺术区、依托同济大学发展起来的上海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两个案例,并通过发展成效等综合比较,最终选择将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作为本项目的对标案例。

图片

同济大学与景德镇陶瓷大学对比

02


案例过程


1、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发展规划及成效简介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即国家火炬计划环同济研发设计服务特色产业基地,是经国家科技部于2009年4月18日在同济大学授牌成立,也是全国唯一以研发设计服务业为主导特色的产业基地。基地聚集了约两千家设计企业,设计从业人数超过三万人,并通过每年举办国际设计论坛,带动行业发展更新,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设计产业基地。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由核心圈、扩展区和辐射点三个层次构成,简称“一圈、一区、四点”。“核心圈”(约2.6平方公里):以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为核心,包括密云路、中山北二路、江浦路、控江路、大连路围合组成的区域。“扩展区”(约10平方公里):以曲阳路、大连西路、大连路、周家嘴路、黄兴路、37邯郸路围合组成。“辐射点”:包括新江湾城辐射点、共青森林公园辐射点、黄浦江北岸滨江辐射点和黄兴公园辐射点。


图片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范围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巨大。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产值从2002 年的10 亿元到2007 年的80 亿元,发展到2015 年超过300 亿元、2019 年达到460 亿元1,并成功孵化17 家上市及新三板企业2,实现了围绕同济大学优势学科知识外溢形成的产业集群所带来的经济腾飞,成为知识、人才、产业与城市空间互动发展的经济高地。


图片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近年产出情况


2、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发展历程梳理

萌芽起步期(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


作为国内建筑老八校之一,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等专业实力较强,并在国内外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优势学科培养优质人才,并产生优势溢出效应,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部分同济大学老师曾挂靠校办企业,在校园里创办了大大小小的公司,校园周边也开始零星出现一些教师的工作室。


快速成长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10年)。随着同济大学教学房产资源的紧张,校园内的公司用房政策逐步收紧。


2001年12月,杨浦区以“服务科教就是服务杨浦,发展科教就是发展杨浦”的远见,在赤峰路组建与同济科技园相呼应的上海沪东科技园。沪东科技园充分发挥毗邻同济大学的科研、人才等综合优势,创造优化的设计、开发环境,逐步形成园内企业的优势集成和产业联合。


2002 年12月,杨浦区政府斥资800万元对赤峰路的道路状况及周边环境进行总体提升,同时还出台了科技企业税收减免、企业注册一条龙服务、设立企业孵化器等相关政策,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2003年2月,赤峰路杨浦区段被杨浦区政府正式命名为“同济现代建筑设计街”,并启动环同济建筑设计产业带的建设。在环同济建筑设计产业带基础上,同济大学与杨浦区共同推进“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建设,并于2007年6月发布《知识经济圈总体规划纲要》。


同济大学百年校庆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升级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007年9月12日,上海市首个市、区、校三方共建的“上海环同济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揭牌。


图片

63 号设计创意工场(沪东科技园)


产业升级期(2010年至今)。2010年以来,“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发展逐步与国际接轨。2010年10月18日,杨浦区和同济大学共同启动上海国际设计一场项目,引入国际化设计资源,致力于成为上海特色、中国领先、世界前沿的特色产业集聚平台。


2011年4 月,由国家科技部、意大利公共管理与创新部共建,作为中意两国政府间合作的国家级设计创新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中意设计创新中心” 落户 “上海国际设计一场”。


2018年2月4日,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和四平路街道联合打造的N-ICE 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项目正式对外发布。阿斯顿·马丁首个海外设计工作室、海尔食物实验室、朱哲琴声音实验室、好公社社区孵化中心等充满奇思妙想的创新创业项目纷纷扎根公交新村居民区,在这里探索未来生活的种种可能性。


项目旨在用足大学的人才、创意、科技、资本和转化支撑,聚焦未来生活方式,通过一系列扎根社区的,“小而互联”的,跨学科整合和逆向创新项目,推动大学知识和资源溢出,创造新模式和新经济,使社区从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末端走向前端。


3、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发展驱动力分析

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加速城镇化的机遇,也得益于同济大学知识溢出效应和杨浦区政府政策扶持效应,其发展驱动力主要有以下三点。


市场需求对产业的拉动作用。“环同济”是以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工程咨询为主导产业的市场。过去二十多年,全中国都在加速城镇化建设,平均一年一个百分点左右的城镇化率增幅、房地产以及会展业的快速发展,都是建筑设计产业重要的发展推动力量。在强有力的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促使更多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快速滋生。最终成就了同济大学优势学科的产业化,建筑设计类产业集群的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自身成长迅速,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增长极”,形成了目前发展态势良好的以建筑设计产业为主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同济大学对片区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济大学在创业支持方面:学校对师生创业的宽容度很高,老师可以在规划院里开设工作室,规划院为这些课题项目提供资金和科研助手,并在2004年设立“同济大学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孵化基金”,在2013年建设同济创业谷,为师生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在企业服务方面:据对环同济周边的企业调研反馈,同济大学向周边的企业开放校内的图书馆、食堂、体育馆等公共资源,周边企业的员工也可以参加同济大学内的各种讲座,为硬软件设施不齐全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便利。此外,同济大学经管学院、其他各系各专业,做了很多针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培训。在片区推广方面:同济大学围绕环同济积极举办各类活动,重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上海)推进工作办公室联合举办环同济设计周,活动包含系列展览及学术研讨会,有效地提升片区的影响力。


杨浦区政府对片区发展的催化作用。在平台建设方面:杨浦区腾出最好的土地支持同济大学就近就地拓展,建设沪东科技园、上海国际设计一场等载体,并打造环同济科研成果转化、技术交易平台、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转化平台、区块链孵化器、工业设计等产业功能型平台项目。在政策优惠方面:据《杨浦区关于促进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杨府发〔2014〕6号)等文件,杨浦区给予设计企业与高科技公司同等优惠待遇,并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需求的大中小设计企业,形成了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在环境改造方面:杨浦区政府联合四平路街道,多次进行周边环境整治、升级以及街道美化改造,新建商务楼宇,同时不断推进城市更新,助推老厂房改为产业园区。


03


经验启示


1、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经验借鉴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是杨浦深化“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核心理念,与同济大学优势学科和科教资源外溢相结合的成果,创造了“政府引导、学科支撑、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其发展借鉴点主要在以下三方面:


发挥优势学科资源优势,与产业互动发展。同济大学优势学科资源与周边企业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大学向企业提供免费讲座、图书资料、实验设备和检测服务、管理培训、专家咨询等,企业为大学提供实习岗位、科研项目、学生创业基金。大学和企业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人脉等创新要素高度黏合,并可根据产业发展趋势调整学科发展布局,形成学科链、产业链、创新链共生的良好格局。


加强载体平台建设,完善政策保障。杨浦区政府持续推进环同济周边载体建设,目前各类产业载体面积超过100 万平方米,打造赤峰路、国康路、阜新路、彰武路等特色创意街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此外,杨浦区也先后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保障片区企业发展,涵盖创新创业、人才引进、金融服务等多方面。


构建联动机制,推进区校融合发展。区校联动的机制创新为知识经济圈的持续活力提供了保障。第一,区校共管机制。2007 年6 月,“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管理委员会”成立,作为区、校共同搭建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委员会负责知识经济圈的管理、协调、指导和推进。第二,多渠道交流机制。在区校之间,建立了区、校领导定期协商和工作对接机制、区校干部挂职交流工作机制、与院士沟通协商机制,这有利于实现干部队伍对接、重大活动对接、重要决策对接和发展战略对接。


2、对于陶大小镇项目的启示及借鉴意义: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是典型的大学与产业成功结合的案例,其证明了大学对于片区的产业发展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陶大小镇的开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陶大小镇来说,如何承接转化陶大资源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聚焦陶大学科资源,发展关联产业。陶想·大是中国唯一以陶瓷为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高等学校,其“设计学”“美术学”2 个学科位列全国第十、江西省第一,“材料科学与工程”位列江西省第二。因此,陶大小镇应强化陶瓷产学研链条,重点围绕陶瓷教育和陶瓷科研,积极发展教育培训、文化交流、工业设计、工艺研发等。


图片


充分利用周边空间,搭建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大学周边区域是师生日常活动的空间,是承接大学资源就地转化最有效、最便利、最快捷的载体。因此,陶大周边应规划建设陶瓷材料研发中心、陶瓷创客孵化园、陶瓷设计工作室等载体,并积极推进陶瓷大学科技园等重点项目建设。


地校合作,出台政策促进师生创新创业。大学师生创新创业的风险相对较高,还需要学校和政府提供必要的优惠条件和政策保障。因此,应推进地校合作,共同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师生创新创业,并在人才招引、金融服务等方面强化对企业的服务。


Copyright © 2019 远博志城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7029468号-2design by Mf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