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是宁波市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在总结“十二五”金融业发展的基础上,深入研判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变化、 宁波市发展阶段特征和未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提出“十三五”时期宁波市金融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对建设国际化程度高、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区域金融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二五”宁波市金融业发展情况回顾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努力下,宁波市金融业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各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程度不断提高,区域金融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金融业已经成为宁波市第三产业中发展最快、对地方经济贡献最大的行业之一。
(一)现实基础
1.金融业总量规模持续增长 “十二五”时期,全市金融业规模保持较快增长。银行业规模快速增长。2015 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量达到 2.51万亿元,年平均增速 15.1%;全市存贷款余额均突破 1.5 万亿元,分别比 2010 年末增长 65.8%和 67.4%,资金集聚效应更趋明显。 证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5 年末,全市证券成交额、期货代 理交易额达到 9.3 万亿元和 9.6 万亿元,分别比 2010 年增长 406%和 143%;全市有上市公司 66 家(境内A股上市公司 51家、境 外上市公司15 家),比 2010 年末的 42 家增长 57.1%,占全省上市公司总数的 17.4%。全市共有“新三板”挂牌企业 65 家、区域性场外市场挂牌企业 137 家。保险业规模显著壮大。2015 年末,全市保险业资产规模、保费收入分别为 460.7 亿元和 228.3亿元,比 2010 年末增长 315.1%和 78.8%;保险密度为 2970 元, 超过全省 2591 元的平均水平,保险深度达到 2.8%。
表 1 “十二五”时期宁波市金融业发展概况
行业 | 指标 | 2010 年 | 2015 年 | 增长幅度 |
银行业 | 资产总额(万亿元) | 1.24 | 2.51 | 102.4% |
存款余额(亿元) | 9755.5 | 16175.3 | 65.8% | |
贷款余额(亿元) | 9414.2 | 15754.7 | 67.4% | |
存贷比 | 96.5% | 97.4% | ||
证券业 | 证券成交额(亿元) | 18417.3 | 93197.5 | 406% |
上市企业数量(家) | 42 | 66 | 57.1% | |
证券投资者开户数(万户 | ) 82 | 146.6 | 78.8% | |
期货代理交易量(万手) | 3671.3 | 7938.3 | 116.2% | |
期货代理交易额(亿元) | 39372.2 | 95572.9 | 143% | |
保险业 | 保费收入(亿元) | 127.7 | 228.3 | 78.8% |
赔付支出(亿元) | 36.9 | 106.6 | 188.9% | |
保险密度(元/人) | 1725.3 | 2970 | 72.1% | |
保险深度 | 2.8% | 2.8% |
“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稳步提升。 金融业增加值以年均 5.1%的速度增长,2015 年末达到 502.7 亿 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服务业比重分别为 6.3%、13.2%,金融业实现税收收入 130 亿元,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 12.9%。
2.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明显增强
“十二五”时期,全市金融业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和能力明显增强。有效保障了重大项目资金需求。围绕“六个加快”战略、“双驱动四治理”决策部署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基本满足了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棚户区改造、水利设施等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项目贷款、并购贷款、产业基金、私募投资等方式,支持新材料、物流、汽车制造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杭州湾新区、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等产业园区建设。逐步缓解中小企业和农村融资难问题。推出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产品,扩大创业投资、天使投资,探索运用债务融资工具,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创新推出“两权一房”、“房票通”等信贷产品, 拓展农村抵押物范围,探索海域使用权、渔船、水域滩涂养殖权等作为担保物,缓解农村融资抵押物缺乏的问题。
3.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逐步健全
“十二五”时期,全市加快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探索构建金融市场体系,初步形成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信托及互联网金融等种类齐全的机构体系和特色市场体系。各类金融机构加快集聚。2015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 276 家,比 2010 年末增加 103 家。改制重组宁波通商银行、宁波东海银行、昆仑信托、镇海农村商业银行、奉化农村商业银行、慈溪农村商业银行、余姚农村商业银行和兴业期货等 8 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宁波地方法人城商行达到 3 家,居计划单列市首位。国内首家航运保险法 人机构——东海航运保险公司成立并营业。小贷公司、股权投资机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等新型机构快速发展。私募股权、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机构蓬勃发展。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发展迅 速,截止 2015 年末,全市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且完 成基金募集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 250 家,备案管理基金 566 支, 管理基金规模(认缴)1168 亿元。培育发展一批行业地位领先、 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形成了以商业保理、量化交易为特色的一批新型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平台,设立了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平台公司。初步拓展了电商金融、移动金融、传统金融互联网化、互联网股权投资、网络借贷等五大互联网金融领域。金融市场建设稳步探索。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宁波航运交易所相继成立,宁波股权交易中心批准组建。
表 2 “十二五”时期宁波市主要金融机构数量
金融机构类型 | 2010 年 | 2015 年 |
银行业金融机构(家) | 46 | 63 |
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家) | 81 | 155 |
保险机构(家) | 46 | 58 |
合计(家) | 173 | 276 |
4.金融改革创新力度不断加大
“十二五”时期,全市金融改革创新驶入快车道。保险创新持续推进。2014 年 9 月,宁波市成为全国唯一的保险创新综合示范区,保险创新全面启动。正式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成为继深圳之后国内第二个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的城市;全面推广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首创农村保险互助社;启动食品责任险试点,特种设备领域保险也取得突破。直接融资渠道创新成果显著。创新债券市场融资工具,发行全国首单资产支持票据和全省首支民企超短期融资债券;拓展区域性场外市场和互联网平台等新型融资 渠道,在浙江省股权交易中心发行全省首个“五水共治”资产证券化产品,在支付宝旗下招财宝平台发售私募债券等;境外直接融资取得新进展,海天国际、申洲国际在香港成功发行可转债。投资贸易便利化加快开展。2013 年宁波市成为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开展境内企业非关联对外担保试点的唯一城市,允许出口企业为境外非关联进口商提供担保。
5.金融政策体系和功能布局更为完善
“十二五”时期,全市加快完善金融产业体制机制,提升管理水平,优化功能布局。建立健全金融发展政策体系。市委、市政府出台《宁波市关于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建设金融生态示范区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政策,对金融产业发展、服务实体经济、对接上海金融中心给予政策引导和支持。金融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加大金融监管力度,强化风险防控,积极做好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通过开展地方融资平台规范清理,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金融集聚区建设初见成效。宁波市金融业初步形成“一个主中心、三个金融集聚区”的空间布局。东部新城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初具规模,一期入住率达到 100%,二期完成总投资的 75%(二)存在的瓶颈“十二五”时期,宁波市金融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但也要看到,在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过程中,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1.金融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地方法人、区域性和功能性总部实力较为薄弱。金融机构结构不平衡,无法人证券公司,缺乏保险综合经营机构,导致资金来源单一,易受政策影响。现有法人机构整体规模不够大,实力不够强,且同质化竞争严重,与深圳、南京等城市相比差距较大。
2.金融市场体系有待完善
融资结构整体不均衡,直接融资比重不高,以银行信贷融资 为主的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缺乏。重点项目热点行业的金融供给过度饱和,部分薄弱环节金融需求无法有效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存在。
3.金融发展环境有待提升
金融人才环境相对较差,在高等教育资源、城市基础设施、 国际化水平、对外知名度等方面,整体水平明显低于南京、杭州、 苏州、大连、青岛等城市。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需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金融法制建设仍需深入推进,信用信息的整合共享平台亟待建设。
4.金融开放程度有待提高
外资金融机构较少,金融国际化程度不高,开放程度不够。 宁波市拥有的外资银行和外资保险公司的数量,与杭州、南京、 苏州、青岛、厦门、大连等城市相比,均处于落后地位。
二、“十三五”宁波市金融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当前,宁波市金融业正处于扩大规模、提升能级、集聚要素和再造优势的重要阶段。“十三五”时期,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面临深刻变化,这将给宁波市金融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全球金融治理开启“新格局”
“十三五”期间,世界金融格局将实现重新调整,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全球金融格局中的地位将加 快提升。上海、迪拜、莫斯科等新兴金融中心城市快速崛起,金融市场规模、定价权、国际化程度和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宁波市金融业发展面临总体有利的国际环境。西方发达国家依托 TPP、TTIP、PSA等协议力图重塑全球经济贸易投资规则,对宁波市金融业改革、开放、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全球化持续深入, 新技术、新产业革命迅速兴起,互联网经济加快发展,将为宁波市金融业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新的变量。
(二)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协调推进,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 一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动力、结构转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更加突出,科技创新驱动持续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经济增速放缓后,实体经济向金融的风险传递也同步增强。二是国家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战略,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全面提升区域协调协同发展水平。三是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实施,“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对宁波市金融业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引领作用。
(三)我国金融改革进入“新阶段”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十三五”期间将深化金融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放松金融管制,促进金融创新,重塑金融资产负债结构,维护金融稳定,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和金融市场体 系。一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将引领未来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人民币跨 境使用的领域和规模将不断扩大,作为计价、支付、投资和储备货币的功能不断显现。二是金融制度改革创新步伐将继续加大,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基本完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将进一步完 善,金融机构在利率、汇率方面将获得更高的自主定价权,直接融资比重大幅提高,金融混业经营、跨界融合进一步深化。三是金融业双向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跨境资金流动、跨境投融资活动 将更加频繁,对做好金融风险防控提出更高要求。四是以互联网 金融为代表的金融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对传统金融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倒逼传统金融 业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金融业的格局将进行重构。这些改 革创新将为宁波市金融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为宁波市金融业深化 改革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四)宁波市金融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十三五”时期,宁波市金融业发展将在区域竞争和合作中迈入新阶段。一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入“冲刺期”。以人民币在岸市场体系为核心,以亚太地区为立足点,以自贸区金贸改革创新为突破口,到 2020 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 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改革力度加大,制度创新成果将率先向长三角区域复制推 广,为宁波市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带来战略契机。二是浙江省布局大金融产业格局。全省将构建特色鲜明的金融产业功能体系和较强竞争力的金融主导产业,全力打造杭州、宁波两大金融核心区 域,这对宁波市未来金融功能定位提出新的要求。三是宁波市经济社会迈入转型发展关键期。在实施“双驱动四治理”决策部署下,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 设实现新跨越,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宁波处于从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迈进、从工业化中后期向后工业化阶段升级、从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向质量提升期转变、从点状倒逼转型向全面主动转型演变的重要阶段,港口经济圈、新型城市化、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等都对金融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四是保险创新成为宁波城市新名片,将成为宁波市金融业形成引领优势的突破点。
三、“十三五”宁波市金融业发展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和具体指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及省委“八八战略”、建设全国领先的“大金融”产业格局、全力打造金融核心区的目标,深入实施市委“六 个加快”战略和“双驱动四治理”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发 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拉高标杆,补齐短板,创新引领,再造优势,坚持“三区两中心”定位, 围绕保险创新发展打造宁波市金融特色优势,以建设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产融结合先行区、“一带 一路”海洋金融创新服务中心、特色财富管理中心作为金融发展 的战略定位和主要抓手,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提质增效、社会治理现代化、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支撑和促进作用,提升金融产业能级,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强化特色优势,建设国际化程度高、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区域金融中心。
(二)发展原则
一是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发展。抢抓国家加快金融改革开放 的机遇,做深做透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这篇大文章,积极争取各类金融创新试点,吸引更多的金融要素集聚,着力把先行优势转变为引领优势,提升金融发展能级和质量。加快推动金融对外开放,依托对外投资积极参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实现金融资 源配置国际化。
二是坚持重点突破,特色发展。立足传统优势和宁波特色,集聚和发展新型金融业态,丰富金融市场的层次和产品。积极对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坚持重点发展、错位发展、自主发展, 着力推动海洋金融、航运金融、物流金融、贸易金融、离岸金融等特色金融的发展,使金融业成为支持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是坚持服务实体,融合发展。在服务地方经济中做大做强金融业,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突出产业内部关联性和外部 服务性,集聚长三角城市群财富资本,打造投融资上下游产业链,构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型金融支撑体系,进一步提升金 融服务水平、服务效率和保障能力,实现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的有效结合。
四是坚持风险防控,健康发展。坚持金融改革创新与金融风险防控“两手抓”,构建立体化、网格化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强化动态监管与监管联动,增强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金融生态与信用环境维护,保障金融安全稳定运行,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三)发展目标
围绕建设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 产融结合先行区、“一带一路”海洋金融创新服务中心、特色财 富管理中心的“三区两中心”发展目标,建设国际化程度高、创 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区域金融中心。
——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充分把握宁波首个国家级金 融改革试验区的历史契机,以满足多元化保险服务需求为出发点,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全域保险”、“全产业保险”为 实施路径,以保险创新产业园为重要载体,推进保险业供给侧改革,建立功能齐全的保险市场体系,在风险管理、社会治理、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领域形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保险产品、服务、技术和管理体系,打造宁波“保险城市”的品牌形象,成为 全国保险资源集聚区和保险创新聚焦点,建成综合竞争力突出、 影响力强的保险中心城市,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抓手和推动力。
——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以支持创新、促进协调、推进共享为导向,以全面覆盖、重点渗透、满意度高为出发点,重点建 设普惠信用体系、移动金融基础设施、生态化组织体系和多元化 产品创新,鼓励运用以移动金融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现代 科技手段创新金融服务工具,率先建立全国性普惠金融信用体 系,形成示范性的信用体系标准和评估体系,实现不同区域基础 金融服务的均衡性、便利性、可得性,探索机制化的金融教育, 完善消费权益保护工作机制,建设全国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
——产融结合先行区。聚焦十大千亿级产业发展,加大金融支持产业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和绿色化发展的力度,构建商 业可持续的创新金融支持体系,拓宽适合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多 元化融资渠道与收益、风险平衡机制。通过不同金融机构与工具的整合协同,O2O+大数据应用,打造创新型的产融结合模式, 实施差别化、组合式的金融手段提高全产业链条的流动性,有效 淘汰落后产能,平稳化解过剩产能。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互补发展,建设在全国超前发展的产融结合先行区。
——“一带一路”海洋金融创新服务中心。抓住“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契机,发挥宁波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的区位优势,依托港口联盟和发达的网络平台,以服务港口经济圈建设为核心,在航运保险、融资租赁、跨境结算等方面实现产品创新、业务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区域内的交易、结算功能,建立满足“一带一路”基建投资、贸易融资、保险服务等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在发展海洋金融、航运金融、物流金融等方面形成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区域性海洋金融创新服务中心。
——特色财富管理中心。以民间资本、保险资本、跨境资本为特色,依托金融特色小镇建设,吸引国内外大型金融集团的财富管理专营机构集聚,培育本土专业化、特色化财富管理总部机构,加快地方资本市场与金融交易平台建设,打造以资产管理业为基础的特色金融小镇,推动私募股权基金、风险资本、对冲基金、结构性金融产品创新,为民间资金、保险资金、跨境资金转化为产业资本拓宽渠道,形成专业化财富管理市场,建设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特色财富管理中心。
(四)具体指标
“十三五”时期宁波市金融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如下:
——金融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到 2020 年,宁波市金融业资产规模达到 3 万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9%,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18%,金融业实现税收收入 160 亿元。
——金融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到 2020 年,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达到 58 家,私募基金管理机构 400 家,管理私募基金700 支,管理资金规模达到 1800 亿元;组建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宁波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数量达到 1500 家;金融集聚能力显 著提升,形成资产管理行业相关新兴金融业态集聚区。
——金融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到 2020 年,社会融资规模达到 1800 亿元,直接融资占比达到 30%;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 2.3 万亿元;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到 100 家;实现保费收入 500 亿元。
——金融开放创新进一步提升。到 2020 年,新兴金融业增加值占金融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30%,外资金融机构达到 20 家, 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本外币跨境收支比重达到 30%。
——金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到 2020 年,基本建成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金融从业人员达到 10 万人;优化金融资产质量, 银行不良贷款率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十三五”宁波市金融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全面推进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形成金融业发展新引擎
1.打造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创新高地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域保险”的发展理念,将保险应用于社会治理的全领域、经济建设的全过程、民生福祉改善的全方位,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促进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全面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以政府购买、政策保障、搭建平台为基础,以市场化运作为依托,探索将保险介入事前风险管理及防灾防损服务的创新实践,逐步在全流程风险管控上形成系统化、标准化作业体系, 使保险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机制以及完善灾害救助体系的支柱力量。
二是深化重点领域创新,推广“保险+服务”模式。完善巨灾保险制度,探索开展巨灾基金运营模式及巨灾风险证券化试点,构建多层次巨灾风险防范体系。大力发展责任保险,扩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城镇居民住房综合保险、社区综合保险的试点范围,发展环境污染、安全生产、校园安全等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责任保险及各类新型保险业务,开展强制责任保险试点。扩大医疗责任保险覆盖范围,实现可持续发展,完善医疗事故责任保险运行机制,探索开发医疗意外保险产品,不断完善“宁波解法”。
2.打造带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一是以保险创新发展为核心,延伸打造保险全产业链,推进宁波经济转型升级,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保险服务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型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加快保险业与养老、长期护理、汽车、健康、互联网、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专栏 1:保险的社会治理功能 从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实践经验看,保险已经被证明是提高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政府通过购买保险服务, 将商业保险机制广泛引入公共管理领域,成功地把社会养老、医疗保障、灾害救助等相关的一部分责任转由保险企业承担,显著改善了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效能,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政府购买保险服务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与公共服务创新。传统模式下,政府是各项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要依靠财政投入方式加以维系,客观上难以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公共服务的需求,公共服务的供给只能维持在较低水平。政府购买保险服务,可以充分利用保险公司已有的人力、技术、服务网络和管理经验,不仅可以解决人员与机构的臃肿问题,节约财政资金,也可以通过市场竞争,进一步激发公共服务领域的创新与市场活力,有效扩大供给,提升服务水平,增加全社会福利。 政府购买保险服务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日益复杂,矛盾纠纷多发,政府经常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而社会矛盾纠纷往往体现为经济利益,可以通过保险这一利益杠杆进行调节。政府购买保险服务,可以把商业保险机制引入社会管理,将经济社会中复杂的利益关系转化为较为单纯的经济关系,形成市场化的矛盾纠纷处理机制,不仅将矛盾处理的主体由政府变 为商业保险合同当事人,而且大大降低矛盾纠纷的处理成本和难度。 政府购买保险服务有利于提高灾害救助能力。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的 国家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各级政府为主导、以国家财政救济和社会捐助为 支撑的灾害救助制度,各级财政的压力日益增大。国际上,保险赔付一般占自然 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 30%-40%,而我国不到 5%。政府购买保险服务,可以极大地 完善现有的灾害救助体系,促进灾害损失主要由政府承担向全社会乃至全球共同 分担转变,进一步提高政府的灾害应对和救灾能力。 |
二是充分利用保险在风险管理、专业服务、资金融通上的独特作用,推动、支持和保障制造业的创新提升发展。根据《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制造2025”宁波行动纲要》的要求,以创新融合为重点,以风险管理、资金融通和知识产权保护为手段, 建立覆盖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全链条及关键节点的科技保险服务体系。
三是加大保险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保障力度。完善城乡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运营机制,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充实“宁波经验”;开展小微企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建立财政支持的商业保险运营机制,分散化解小微企业大灾风险;积极发展科技保险,推动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产品责任保险、专利保险等,为科创企业创业、研发、贸易、融资提供优质服务。
四是创新支农惠农方式。稳步发展涉农保险,完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产品体系,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 程度和覆盖面,围绕四明山区的开发建设,推出具有高山生态农 业特色的保险产品。推广农村互助保险试点,逐步建立涵盖村、镇、县三级保险互助社及行业性保险互助社在内的多层次农村互助保险体系;积极发展农房保险、农机保险、农业基础设施保险以及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等普惠保险业务,为“三农”发展提供多样、充足的风险保障,提高保险支农惠农水平。
3.打造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支柱
一是以保险创新为手段,实现保险“精准扶贫”。抓住社会的痛点和盲区,在服务开发与资源投入上向贫困人口等特殊群体倾斜,为低收入、老年人群、流动人口及特殊群体提供保险保障。
二是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各类医疗、疾病保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等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推动健康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的有效衔接,重点推进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试点与个人医保账户历年结余资金购买医疗补充保险试点,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规范服务流程,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
三是加快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开展企业人才集合年金计划试点,有效对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机制并轨,积极争取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开发长期护理保险,发挥商业保险对基本养老的补充作用。
4.打造保险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新平台
一是拓展国际保险业务,服务国家战略。推进“一带一路” 国家保险交流合作,借助宁波在巨灾保险上的先行优势,推动对 外援助方式转变,探索建立“一带一路”国家巨灾保险合作机制和巨灾保险基金;推进国家承保实验室和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努力成为进出口商品风险检测认证基地;争取在宁波港设立保险保 税中心或“自贸区”,以海外投资保险和面向“一带一路”国家 的离岸保险业务为重点,加快国际保险业务发展。
二是争取中国保监会等国家部委支持,在宁波举办中国保险创新发展论坛,推进“一带一路”保险交流合作,提升宁波的城市品位和国际影响力。
三是打造促进国内外保险高端人才交流的“保险创新发展研究院”,创办专门培养国际化保险人才的中外合作保险学院,使宁波成为国际化的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5.打造国家级保险创新产业园
以“一核多点”为总体布局,按照开放式、内涵式、集聚式 发展理念,通过有界与无界的有机结合,整合宁波现有资源,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约区、创新集成区、文化集合区、人才集聚区, 打造国家级保险博物馆、保险定价交易、共性技术服务、合作交流、智库研究、保险创新中心、人才培养等系列平台,加快新型保险机构在宁波集聚,重点引进互联网保险、健康保险、养老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新型保险总部机构,引进数据中心、运营中心、研发中心、电销网销中心、培训中心等功能性总部机构,带动保险创新,使之成为落实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各项任务的主要支撑和载体。以创新引领集聚保险的先进技术、管理、产品、服务和人才,形成具有园区发展特色的新方式、新途径和新举措,为我国的保险创新发展提供先行先试和示范推广样板。
(二)创新建设金融产业体系,提升金融业规模能级
1.打造以甬商系为龙头的法人机构体系 一是积极推进现有法人金融机构转型发展。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探索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发挥综合协同效应,整合推动法人金融机构发展。支持宁波银行、宁波通商银行、宁波东海银行、东海航运保险公司等持牌法人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金融龙头企业。增强金融业创新能力,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管理模式、商业模式、服务模式深度转型,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是积极争取区域性、功能性金融机构总部落户。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快集聚一批能级高、辐射强、话语权大的金融总部,积极培育和发展服务于金融市场的功能性金融机构,推动设立证券法人机构,鼓励和支持国内外金融机构来宁波设立分支机构, 吸引跨国公司在宁波建设区域性资金中心和国际结算中心,争取大型金融机构的信用卡中心、私人银行中心、财富管理中心、资金运营中心、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和金融后台落户宁波。支持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扩大业务范围,拓展服务区域,提高服务能力,推进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开展综合经营试点。
三是促进金融中介服务机构集聚。加快引进和培育金融中介服务法人机构,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提升审计、 会计、法律、资产评估、资信评级、证券咨询、保险经纪、公估等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中介服务机构诚信经营,提升中介服务业整体水平,实现中介服务机构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2.发展新兴金融业态
一是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支持传统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实现传统金融业务与服务转型升级。鼓励持牌类金融机构向互联网金融拓展转型,规范发展第三方支付、网络融资与网络融资中介等互联网金融业态。吸引电商金融、金融资讯服务、金融大数据采集加工等机构落户。加快打造量化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和培育互联网金融集聚区。
专栏 2:宁波市互联网金融发展目标 依托宁波市信息技术产业发达、互联网资源丰富和金融创新活跃的优势,着力推动金融和互联网融合发展、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金融产业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力争培育 1000 家互联网金融企业,实现资本、技术、产业和人才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互联网金融创新集聚区,形成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良性互动、共生互促新格局,进一步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全面提升金融产业能级和服务实体经济能效,再创宁波经济和金融发展新优势。 在产业发展方面,重点发展五大领域:一是发展垂直细分领域的电商金融业务,支持制造、物流、商贸等传统企业向电商化、金融化发展,扶持专业电商机构拓展金融业务;二是建设移动金融服务创新城市,积极推进国家首批移动电子 商务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建设,建立基础性、开放式的移动金融可信交易平台, 将政府能调控的公用事业与公共服务、金融机构相关业务纳入平台,形成开放式 的移动支付生态圈;三是加快传统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实现跨越式转型,鼓励地方法人银行进行业务模式创新,自建信用卡商城、电商平台、理财产品直销平台,开展 P2P、小额贷款、线上供应链金融等互联网金融业务,支持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在业务、资源层面对接,鼓励金融机构与第三方支付、电商平台等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四是探索发展互联网股权投融资体系,引入各类股权投资企业,在政府引导下搭建互联网私募股权投融资平台,建立利用互联网的股权与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五是推动互联网债权融资企业规范发展,进一步优化 P2P 网贷企业的市场主体结构,探索银行、保险、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与 P2P 网贷企业合作的有效模式,为宁波广大小微企业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渠道。 在打造服务平台方面,一是推动宁波量化交易金融平台加速发展,鼓励量化金融机构加快打造以“量化金融创客总部、财富管理中心、私募基金孵化平台、 量化金融研究院”四大核心平台为基础的开放式平台,扎根宁波,辐射全国,打造国内最大的量化金融产业基地;二是推动宁波跨境贸易电商金融服务平台建设, 通过政府、园区和企业多方投资、合作共建的方式,利用现有产业优势,打造跨境电商金融服务平台,实现跨境货物交易、互联网和金融的深度融合。 |
二是积极推动类金融业态创新发展。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推动发展行业性专业小贷公司。加快发展融资租赁业,鼓励国内外投资商来宁波设立融资租赁企业,支持融资租赁机构业务创新。促进融资性担保产业专业化发展,推动设立以支持区域重点产业为导向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推动商业保理、票据经纪、金融服务外包等类金融机构发展,促进企业开拓市场。拓展电子支付、票据经纪等业务平台做大做强,提高竞争力。
三是鼓励引导新兴金融业态创新发展。充分利用宁波民间资本充裕的特点和优势,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发展。积极开拓投资渠道,吸收民间资本组建私募股权基金,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各类股权投资产业(基金)。规范发展民间借贷登记服务机构,探索建立民营融资中心。完善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服务。
3.加快金融要素市场建设
一是加快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以宁波股权交易中心为载体,整合区域内私募机构、中介机构、投行机构,加强与相关 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合作,逐步建成集股权登记、托管、挂牌、交易、结算和股权抵质押融资、私募债券融资等功能于一体的区 域性金融要素交易市场。
二是提升拓展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功能。整合宁波股权交易中心和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探索建设具备金融资产交易功能的区域性金融要素市场平台。依托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 探索设立特色保险交易中心,吸引各类保险产品互通信息、开展交易,逐步形成辐射长三角的保险产品、保险资产及其衍生品的定价交易平台,建成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突出、自身优势和特色明显、具备较强集聚和辐射能力的区域核心金融要素市场体系。 三是发展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进一步发挥产权交易市场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改善产权交易的制度环境,健全产权市场的支撑体系。积极推动非国有企业产权转让进入产权交易市场,探索开展技术产权、知识产权等交易,发挥产权市场价值发现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努力为企业开展产权交易提供优质服务,实现价值最大化。
(三)满足实体经济金融需求,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1.增强金融服务产业转型发展能级 一是完善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深入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加强银行、科技保险、融资担保机构、资本市场等机 构间的合作力度,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扩大天使投资基金规模,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创新成果在种子 期、初创期的投入。支持商业银行探索设立投资管理部门或机构, 与银行形成投贷利益共同体,探索实施多种形式股权与债权相结 合的融资服务方式,开展投贷联动试点,实现产融结合示范效应。 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型企业发展,建设股权众筹 平台,开展股权众筹融资服务试点。推广“风险投资+银行贷款” 联动模式,推进科技保险试点。
二是实施差别化金融手段支持产能布局优化。科学甄别行业发展特征和前景,抑制和淘汰产能过剩、污染严重的行业和企业, 调整置换更多的资源和空间,加快推动具有宁波特色的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推动石化、汽车、纺织服装和文具、家电和电器等宁波传统优势产业实现高端化发展;推动新材料、新装备、智 慧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形成规模效应。聚焦培育发 展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四新经济”,促进“整合+ 协同创新”的培育模式。加大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投入, 加强与国内外股权投资机构合作。转变传统财政补贴扶持产业发展模式,设立符合宁波产业导向的产业基金,运用市场化理念,为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建立企业技改金融服务承诺机制,确保技改项目的信贷资金需求。
三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机构将社会资金和公共服务运用到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清洁基础设施等绿色项目。 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加大绿色信贷力度,设立绿色信贷部 门,提高绿色信贷规模。支持银行开展绿色金融类中间业务,为客户提供碳金融理财、咨询、清算等账户管理以及增信服务。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金融支持。完善对金融机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补偿机制,探索设立低 碳投资基金,引导担保机构加大对低碳企业的担保。
四是提升金融促进居民消费升级能力。把握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培育消费金融新的增长点,在做好传统消费金融业务的同时,加强对新型消费品,以及文化、教育、旅游、养老等服务消费领域的信贷支持。推进消费支付方式现代化,完善银行卡消费服务功能, 优化用卡环境。发展消费金融公司,发挥该类机构对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补充作用,提高金融服务的匹配度和适应性。
2.提升金融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一是创新“一带一路”建设金融支持手段。积极争取中国(上 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创新服务和产品向宁波复制推广。争取人民币境外投融资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开展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活动,探索开展跨境人民币借款、贷款、贸易融资、结算、支付付等金融创新业务。探索设立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基金,建立与国家丝路基金合作机制,吸引各类机构资金、社会资金、民间资金等共同投入“一带一路”建设,提高金融资源 配置效率和水平。大力发展航运金融,依托宁波航交所等载体, 集聚国际海事组织、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船舶检验、航运经纪、 航运咨询等各类中介机构,开展船舶融资租赁等业务。拓展海外投资保险和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性保险,降低企业参与境外资源开发、生产加工、贸易出口的风险。鼓励商业银行灵活运用银团贷款、联合贷款、委托贷款等方式,探索开展在建船舶、海域使用权、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等新型抵质押融资方式,支持海洋经济发展。
专栏 3:对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一是争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创新向宁波辐射,争取在开展人民币境外投融资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励在甬金融机构积极研究和开展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借款、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贸易融资、跨境人民币结算、跨境人民币支付、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等金融创新业务,推动宁波成为浙江省金 融业务创新的引领者。 二是立足浙江,对接上海各类金融市场发展,承接上海金融交易平台的外溢 效应,吸引相关机构和企业进入宁波金融市场开展投资和交易活动,拓展宁波金 融市场品种,提升金融市场规模和能级。 三是发挥计划单列市优势,依托一行三会驻甬机构,率先复制金融制度创新内容,争取金融开放先行先试政策首批复制,深化外汇管理改革,充分简化外汇 管理中的行政审批,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如推进境外并购改革试点、深化对外债权登记改革等。积极推进民间金融发展。放宽金融行业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 入金融领域,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 |
二是强化港口经济圈建设的金融支持。支持宁波建设多式联运国际枢纽港,加大对构建海陆集疏运立体网络的资金保障,深入推进港航资源整合,增强港口综合运营能力;充分运用金融机构海外网络,推动涉港企业及机构走出去,发挥宁波航空的作用,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港口在码头运营、航线航班、贸易物流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着力构筑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抓住宁波贸易便 利化试点机遇,完善贸易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发展人民币出口买方信贷、保理等业务,依托保税区积极稳妥发展离岸金融,提升开放型经济影响力。强化期货风险管理功能,立足期货交割服务,拓展仓单融资渠道,探索对企业现金流的多元化资本运作, 打造“现货—期货—金融”一站式服务平台,探索更具开放性的期货服务模式。服务于宁波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建设,发挥融资、融智、融商功能,推进杭州湾新区、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 新材料科技城等开放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宁波空港经济跨越发 展,强化机场扩建的资金保障,为宁波培育发展航空服务业、临空产业、通航设备制造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三是夯实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资金保障。抓住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长三角都市圈建设的机遇,梳理重大项目清单,编制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融资规划,明确项目建设时序和资金安排。 综合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等新型投融资模式,继续加大棚户区改造、轨道交通、道路建设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加大政府债券融资对新型城镇化的倾斜,降低资金成本,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化建设。着力破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因素,利用开发性金融在关键时期、薄弱环节的独特功能,加大对水利、地下综合管廊、生态治理等领域的资金支持,发挥引领和标杆作用。
3.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提升间接融资效率。充分发挥信贷市场融资主导作用, 积极争取各银行总行扩大对宁波地区信贷投放和优化资金配置。支持银行开展跨行业、跨区域合作,综合运用信托、融资租赁等 金融产品,增强信贷投放能力。坚持用好增量与盘活存量并重, 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信贷资产流转业务,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 发起机构和基础资产范围。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核销,通过资产转 让、贷款重组、债务核销等方式,盘活沉淀在低效领域的信贷资源。
二是增强直接融资能力。扩大成长型企业私募股权融资,鼓励企业改制挂牌上市,全面推进不同发展阶段的优质企业,通过 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并购重组、业务拓展,推动企业规范公司治理,改善融资结构,进一步做优做强做大。扩大债券融资规模,抓住债券市场快速发展机遇,推动优质企业和国有投资公司扩大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项目收益债及定向工具等债券融资规模。支持中小企业利用各类创新融资工具,解决资金需求。支持企业跨境直接融资,通过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降低融资成本。加大对保险资金的运用。用足用好保险资金使用政策,建立投资项目库,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方式,加强与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对接,扩大保险资金投资渠道,鼓励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
三是积极支持投融资模式创新。配合创新投融资模式,建立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创新投融资 政策体系,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城市基础设施、社会民生领域, 做好 PPP 项目试点。配合相关部门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举 债融资机制,降低政府融资成本,优化融资期限结构,逐步化解 政府债务风险。按照国家关于减少财政资金行政性分配,引入市 场化运作模式的要求,加快推进各类产业基金设立。
(四)聚焦金融创新发展,增强金融服务功能
1.加快发展普惠金融
一是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完善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设立助农金融服务点,提供取款、汇款、代理缴费、余额查询、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等服务,金融服务覆盖所有行政村。发展符合标准的安全可信移动金融,鼓励商业银行分步接入移动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在市区和县域创建并完善金融 IC 卡服务,实现支付结算城乡一体化、移动化,推进公用事业缴费便利化,打造安全便利的小额支付环境和居民现金服务指尖化,在智慧城市和民生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专栏 4:大力发展移动金融 2014 年,宁波入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开展移动电子商务 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工作的 5 个城市之一。今后,宁波市将发展符合标准的 安全可信移动金融,鼓励商业银行分步接入移动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在市区和 县域创建并完善金融 IC 卡非接触商圈,打造一批示范连锁商户。通过存量改 造和增量布放,实现所有 ATM、行业 POS 机具以及主要收单机构布放的商业 POS 机具均支持移动金融非接触交易,商业银行通过移动互联网提供金融服务 的安全性得到显著提升,移动金融受理环境进一步完善。 |
二是强化港口经济圈建设的金融支持。支持宁波建设多式联运国际枢纽港,加大对构建海陆集疏运立体网络的资金保障,深入推进港航资源整合,增强港口综合运营能力;充分运用金融机构海外网络,推动涉港企业及机构走出去,发挥宁波航空的作用,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港口在码头运营、航线航班、贸易物流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着力构筑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抓住宁波贸易便 利化试点机遇,完善贸易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发展人民币出口买方信贷、保理等业务,依托保税区积极稳妥发展离岸金融,提升开放型经济影响力。强化期货风险管理功能,立足期货交割服务,拓展仓单融资渠道,探索对企业现金流的多元化资本运作, 打造“现货—期货—金融”一站式服务平台,探索更具开放性的期货服务模式。服务于宁波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建设,发挥融资、
融智、融商功能,推进杭州湾新区、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 新材料科技城等开放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宁波空港经济跨越发 展,强化机场扩建的资金保障,为宁波培育发展航空服务业、临空产业、通航设备制造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三是夯实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资金保障。抓住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长三角都市圈建设的机遇,梳理重大项目清单,编制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融资规划,明确项目建设时序和资金安排。 综合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等新型投融资模式,继续加大棚户区改造、轨道交通、道路建设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加大政府债券融资对新型城镇化的倾斜,降低资金成本,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化建设。着力破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因素,利用开发性金融在关键时期、薄弱环节的独特功能,加大对水利、地下综合管廊、生态治理等领域的资金支持,发挥引领和标杆作用。
3.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提升间接融资效率。充分发挥信贷市场融资主导作用, 积极争取各银行总行扩大对宁波地区信贷投放和优化资金配置。支持银行开展跨行业、跨区域合作,综合运用信托、融资租赁等 金融产品,增强信贷投放能力。坚持用好增量与盘活存量并重, 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信贷资产流转业务,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 发起机构和基础资产范围。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核销,通过资产转 让、贷款重组、债务核销等方式,盘活沉淀在低效领域的信贷资源。
二是增强直接融资能力。扩大成长型企业私募股权融资,鼓励企业改制挂牌上市,全面推进不同发展阶段的优质企业,通过 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并购重组、业务拓展,推动企业规范公司治理,改善融资结构,进一步做优做强做大。扩大债券融资规模,抓住债券市场快速发展机遇,推动优质企业和国有投资公司扩大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项目收益债及定向工具等债券融资规模。支持中小企业利用各类创新融资工具,解决资金需求。支持企业跨境直接融资,通过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降低融资成本。加大对保险资金的运用。用足用好保险资金使用政策,建立投资项目库,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方式,加强与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对接,扩大保险资金投资渠道,鼓励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
三是积极支持投融资模式创新。配合创新投融资模式,建立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创新投融资 政策体系,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城市基础设施、社会民生领域, 做好 PPP 项目试点。配合相关部门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举 债融资机制,降低政府融资成本,优化融资期限结构,逐步化解 政府债务风险。按照国家关于减少财政资金行政性分配,引入市 场化运作模式的要求,加快推进各类产业基金设立。
(四)聚焦金融创新发展,增强金融服务功能
1.加快发展普惠金
二是完善平台化的普惠金融信用体系。以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核心,构建示范性的地方信用体系,加强政务信用信息资源整合,推进市级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与中小微企业信用服务数据交换。实施信用系统建设专项工程,建立统一的中小微企业信用服务平台,实施多元化的农村信用体系专项工程,积极推动金融机构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全网记账的普惠式信用体系,实现区域内低成本资金转移支付,有效改善低收入人群、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薄弱问题。
三是实现重点民生金融全渗透。推动完善组织架构、考核机制和贷款管理,推广以小微企业、农户为主的手机信贷业务,提升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提高小微企业和农户贷款获得率。推动 海域使用权、林权等物权抵质押贷款产品发展。大力发展仓单、 应收账款、股权、知识产权等抵质押贷款,加快发展小微企业直接融资。利用支付密码和网络技术,实现资金全天候、实时、安全结算,使小微企业同城支付结算效率全国领先。扩大航运订舱平台境内海运费网上支付试点银行和业务范围,形成具有宁波特色与可复制价值的全天候海运支付服务。
四是形成多层次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现有金融机构的普惠功能,鼓励其创新体制机制,发挥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服务中的作用,在风险可控基础上,逐步向弱势群体延伸、拓展金融服务。稳妥引导新型金融业态发挥普惠功能,发挥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 融业态的普惠功能,改进基础服务体验,优化对小微企业和创业创新的金融服务。加快发展社区金融服务,建设更多服务社区居民的金融网点。
2.构建服务社会民生的财富管理体系
一是大力培育多元化财富管理机构。鼓励发展各类财富管理机构,为居民提供资产配置、咨询规划等多种服务,帮助投资者实现财富保值增值。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各类财富管理产品,开展专业化财富管理业务。支持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在甬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管理和证券化业务。发起设立保险资 产管理公司,提高保险资金使用效率。引进和设立财富管理总部、 第三方理财公司、金融顾问公司、私募基金等机构,推动大众理 财、公(私)募理财和资产管理市场发展。鼓励发起设立民间资 本管理公司和民间借贷登记中心,推动民间财富的有序流动和有 效管理。
二是提高财富管理服务社会民生水平。加强保险资金运用,鼓励保险资金参与城乡基础设施、保障房、社区养老以及医疗机 构建设。支持居民财富通过债权、股权等投资方式进入社会民生 领域,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大力发展养生、养老、会展、教育、 体育、文化影视和慈善公益等财富管理配套支撑产业。
三是持续优化财富管理发展环境。提高财富管理类产品透明度,加强信息披露。探索建立财富管理客户信息征集和保护机制, 对财富管理客户信息查询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加强资产管理市场 规范发展和投资者保护,提高财富管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水平。 加大对金融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集聚各类高端财富管理人才。
(五)优化金融空间布局,实现区域金融协调发展
按照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发展定位,结合宁波市金融产业 发展基础和金融机构集聚要求,以开放式、集约式、内涵式的发展模式和形态,突破地理边界,按照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 将有形与无形、虚与实结合,以强化核心、凸显特色、联动互补、协同发展为导向,推动形成“一核三带多点”的金融产业布局, 明确不同区域金融发展定位,优化金融功能布局,促进金融和产业融合发展(下图)。
1. 一核:金融核心区
布局区域:东部新城。 功能定位:以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为载体,加快集聚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形成宁波市金融业发展的核心 区域、金融资源配置中心和决策中心。
2.三带:海洋金融示范带、产融结合示范带、农村金融示范带
布局区域:海洋金融示范带包括象山县、北仑区、大榭、梅山、镇海区、慈溪市、宁海县;产融结合示范带包括余姚市、慈溪市、鄞州区、杭州湾新区;农村金融示范带包括余姚市、慈溪市、鄞州区、奉化区、江北区。
功能定位:海洋金融示范带以东部沿海各区县为轴,以垂直 于海岸线的方式组织海洋金融要素集聚,服务港口物流、临港工 业、航运贸易发展,形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海洋金融发展高地。 其中,以北仑区、大榭、梅山区域为中心发展海洋绿色金融、海 洋航运金融、海洋物流金融,建立低碳环保的临港大工业和高效 先进的海洋物流业;以镇海区、慈溪市等区域为中心发展海洋科技金融,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以象山 县、宁海县等区域为中心发展海洋文化创意金融,支持海洋文化企业集聚,发展海洋文化金融产业。
产融结合示范带以北部产业园区为轴,围绕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鼓励产业资本参与设立金融机构,实现资源整合,降低风险,建立完善的金融支持产业发展体系,打造面向全国的融资平台,形成全国知名的产融结合示范区域。其中,余姚市、鄞州区围绕机械五金、纺织服装、家用电器、塑料模具等传统产业,慈溪市围绕推进家电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形成国内金融支持传统产业升级样板区域;杭州湾新区探索金融创新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模式,扩大产业资本规模,提升金融市场的体量,形成大规模可利用的资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国内产融结合创新区域。
农村金融示范带以四明山沿线区县为轴,以向四周全面辐射的方式组织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建成主体多元、配套完备、支撑有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各区域形成多点开花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
3.多点
依托特定的产业基础和功能业态,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建设一 批为产业发展提供定向金融服务的特色金融集聚区,推动各类金 融创新试点优化布局。布局区域:梅山、鄞州区、保税区、海曙区、江北区、高新区、镇海区、杭州湾新区。
表 3 特色金融集聚区空间布局
区域 | 名称 | 内容 |
梅山 | 海洋金融 小镇 | 围绕构建多层次的海洋金融支持体系,发展航运 基金、航运保险、船舶租赁以及航运价格衍生品等航 运金融业务。 |
鄞州区 | 四明金融 小镇 | 集聚引进量化投资、私募基金、财富管理和其他 |
新兴金融产业。 | ||
海曙区 | 月湖金汇 小镇 | 以类金融产业为核心、文化旅游为基础、创新创 |
业培育为补充,吸引各类金融机构集聚。 | ||
保税区 | 跨境电商金 | 创新跨境电商金融服务模式,实现跨境货物交 |
融服务平台 | 易、互联网和金融的深度融合。 | |
高新区 | 科技金融 集聚区 | 发展股权交易、融资担保、科技保险等金融业务, 吸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基金、资产管理等金 融机构集聚。 |
江北区 | 外滩金融历 史文化街区 | 建设保险博物馆及保险体验馆,集聚保险创新产 业项目,形成以保险创新发展为特色的保险产业集聚区。 |
镇海区 | 慧谷创新 | 打造以宁波大学为依托的慧谷创新孵化基地,为 |
孵化基地 | 区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 | |
杭州湾 |
特色金融 | 依托区内汽车产业发展的优势,借助汽车企业发 |
达的销售网络,组建汽车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等金 | ||
新区 | 服务区 | 融机构合作,发展分期付款、融资租赁、信托租赁等 |
方式的汽车金融服务。 |
功能定位:一是梅山重点打造海洋金融小镇,围绕构建多层次海洋金融支持体系,发展航运基金、航运保险、船舶租赁以及 航运价格衍生品等航运金融业务。二是鄞州区重点打造四明金融 小镇,集聚引进量化投资、私募基金、财富管理和其他新兴金融产业。三是海曙区重点打造月湖金汇小镇,以类金融产业为核心、 文化旅游为基础、创新创业培育为补充,吸引各类金融机构集聚。
四是保税区重点打造跨境电商金融服务平台,利用现有产业优势,创新跨境电商金融服务模式,实现跨境货物交易、互联网和金融深度融合。五是高新区重点打造科技金融集聚区,发展股权交易、融资担保、科技保险等金融业务,吸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基金、资产管理等金融机构集聚。六是江北区重点打造外滩金融历史文化街区,在泛老外滩范围内建设保险博物馆及保险体验馆,集聚保险创新产业项目,形成以保险创新发展为特色的保险产业集聚区。七是镇海区重点打造以宁波大学为依托的慧谷创新孵化基地,为区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八是杭州湾新区重点打造以汽车金融为主的特色金融服务区,依托区内产业发展优势,借助汽车企业发达的销售网络,组建汽车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发展分期付款、融资租赁、信托租赁等汽车金融服务。
(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升金融发展软实力
1.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一是促进开放、共享信用平台建设。整合现有各类信息平台,加快推动政府、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及互联互通,促进社会事 业数据融合和资源整合,逐步构建全社会信用基础数据统一平 台,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政府整体数据分析能力,为有 效处理复杂社会问题提供新手段。
二是推进小微企业和农户信用体系建设。建设小微企业信用服务平台,通过数据交换和系统链接以及互联网等方式,逐步实现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技术、人才、交易等信息共享与应用, 形成商务、金融领域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确立市、县两 级共建机制,以涉农金融机构和基层行政组织为主体,开展农户 信用信息采集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工作,实现 农户信息采集与信贷支持的良性互动。
三是推动信用服务产业发展。吸引国际知名信用服务商和信用评级机构在宁波设立区域总部。充分发挥第三方征信服务机构 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关键作用,培育、发展本土征信 服务机构,开发符合宁波产业特色的征信服务产品,满足多层次、 多方位的征信需求。
四是营造高效的营商投资环境。强化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守信主体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绿色通道”等激励政策,形成合理、有效、客观的企业信用信息评价方法和制度。 引导商业银行加强对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的使用,鼓励对信用良好的小微企业在信贷投放方面给予优惠。
2.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高端金融智库建设。提升宁波市金融研究院能力水 平,为政府决策提出具有创新性、实用性的政策建议;整合宁波市现有各种咨询网络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网上高端“智库” 平台,为专家学者、各界群众建言献策、提出意见建议提供有效 途径;整合宁波市金融业现有各类专家学者库,建立一个容纳海 内外各类金融人才的高端智库,为宁波市金融业发展出谋划策。
二是加大金融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依托我市法人金融机构、总部型金融机构作为人才集聚的重要平台,探索多样化人才引进方式;鼓励甬金人才回归,鼓励金融机构以兼职、顾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进人才,有效吸引海内外高层次金融人才、新兴金融领域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探索建立政府、企业、高校三位一体的培育体系,支持高校与职业学院建设一批重点金融学科和教研基地。发挥金融人才培训机构的作用,构建继续教育网络,与金融机构人才培训需求实现有效对接。
三是优化金融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实现我市人才政策对金融领域的无缝对接与重点支持,进一步完善金融人才专项政策,落实家属随迁、子女就学、医疗保健、出入境管理等方面优先服务待遇,努力营造良好的招才、用才、安才环境。建立海外引进 金融人才回访和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引进金融人才的工作情况和 生活需求,做好引进金融人才的后续服务工作。
3.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一是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协作,进一步明晰两级管理职责定位,加强政策配合和风险防控,形成常规化、制度化的信息沟通和协调保障机制。建立跨部门金 融监管联动和会商机制,建立金融监管协调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建立条块结合、分工合理的监管协作机制,加强信息交换、资源 共享和联防联动。加强地方政府金融监管能力建设,明确对金融 控股集团和交叉性金融业务的监管职责和规则,建立新型金融管理体系,推动地方金融工作职能由服务协调为主向服务和监督并重转变。
二是着力防范金融风险。建立风险预警和风险评估长效机制,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方法和操作流程,完善压力测 试和金融机构稳健性评估等政策工具和手段,加强对重大风险的 早期识别和预警,强化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监测评估。加 强企业资金链风险排查和处置,深入开展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活 动,规范民间融资。完善突发金融事件应急体系,防控系统性、 区域性金融风险,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探索建立统一、全面的金 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完善统计监测机制。构建金融业综合统计信 息平台,完善数据共享机制。
三是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完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实现投诉受理、处理、反馈及成果运用各部门的信 息共享,提高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效率。稳步推进金融消费权益保 护评估工作,构建对区域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评价体系,提高金融 消费权益保护的针对性和政策的有效性。建立金融消费者信息数 据库,与征信系统相结合,形成完善的金融消费信息收集渠道。 探索建立跨市场、跨行业金融产品消费权益保护机制。加强金融 普及教育,推进将金融普及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试点工作。深 入开展金融法制宣传,建立健全金融普及宣传长效机制,提高金 融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分工明确的实施方案,抓好规划落实,统筹协调解决各类重大问题。加强与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及其驻甬分支机构、省金融办及相关省直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国家、省对宁波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给予更大的支持。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金融产业空间布局规划,进一步强化金融管理职能,形成促进金融业发展的合力,确保规划顺利实施。积极发挥 行业协会在推动规划实施中的作用,建立健全金融行业协会体系,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协会推动的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新机。
(二)政策保障梳理、整合现有政策中涉及金融业集聚、创新、发展的财政补贴和奖励政策,确保相关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加快推进国家已经批准的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政策,进一步向国家争取宁波有条件、有能力承担的金融改革创新试点项目落户宁波,向省里争取省级权限范围内开展的金融改革创新试点项目率先放在宁波试点。加强金融工作部门与相关部门的政策协调与合作推进,研究制定金融机构入驻、人才引进、金融要素市场建设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构建合理的政策实施反馈评估机制,加强对金融政策实施效果的跟踪,积极组织实施重大课题研究,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
(三)宣传保障
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力度。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传播 优势,大力宣传金融在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营造鼓励和支持金融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项目对接推荐和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金融组织、金融中心城市、金融机构总部的交流合作,举办国内外权威金融论坛、高端金融会展、金融文化活动,树立金融服务品牌,不断扩大宁波金融品牌的对外影响力。
(四)实施保障
强化对规划实施的考核评估,建立跟踪监测、检查和评估制度。根据国家宏观经济金融形势,适时调整相关政策方向和力度, 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对规划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出调整和修订规划的意见。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信息披露,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切实推进规划实施。
附表:宁波市“十三五”金融业发展重要指标体系
类别 | 序号 | 指标名称 | 2015 年 | 2020 年 |
金融 总量 规模 | 1 | 金融业总资产(万亿元) | 2.51 | 3 |
2 | 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6.3 | 9 | |
3 | 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 13.2 | 18 | |
4 | 金融业税收(亿元) | 130 | 160 | |
金融 集聚 辐射 能力 |
5 |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家) | 40 | 58 |
其中:银行业法人机构(家) | 28 | 32 | ||
证券业法人机构(含基金公司)(家) | 3 | 5 | ||
保险业法人机构(家) | 9 | 21 | ||
6 | 互联网金融公司(家) | 1 | 10 | |
消费金融公司(家) | 0 | 1 | ||
金融租赁公司(家) | 2 | 4 | ||
7 | 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家) | 250 | 400 | |
管理私募基金(支) | 566 | 700 | ||
其中:私募股权基金(支) | 125 | 300 | ||
管理私募基金规模(亿元) | 1168 | 1800 | ||
其中:私募股权基金规模(亿元) | 391 | 800 | ||
金融 服务 功能 | 8 | 社会融资规模(亿元) | 1029 | 1800 |
9 | 直接融资占比(%) | 26.1 | 30 | |
10 |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亿元) | 15755 | 23000 | |
11 | 境内外上市公司(家) | 66 | 100 | |
12 | 年度保费收入(亿元) | 228 | 500 | |
13 | 保险深度(%) | 2.8 | 5 | |
14 | 保险密度(元/人) | 2970 | 5000 | |
金融 开放 创新 | 15 | 外资金融机构(家) | 15 | 20 |
16 | 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本外币跨境收支比重(%) | 25.2 | 30 | |
17 | 新兴金融业增加值占金融业增加值比重(%) | - | 30 | |
金融 发展 环境 | 18 | 农户信用档案建档率(%) | 81.7 | 100 |
19 | 金融从业人员数量(万人) | 7.6 | 10 | |
20 | 安全移动金融终端(万个) | 30 | 60 | |
21 | 不良贷款率(%) | 2.6 | 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