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西科技创新关键问题
1、科技创新发展思想局限。
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受煤炭经济影响深远,从政府管理部门到企业存在较强的传统惯性思维,对科技创新认知不够、重视度不高,公共财政科技创新投入不足,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联盟申报建设数量较低,亟需从观念上破解“资源型经济魔咒”。
2、科技创新载体局限。
山西高等级科技创新载体相对不足,科技创新重点平台建设进度较慢,全省国家级高新区仅有2个,而同期河南、湖北、江西均达到7个国家级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试点还处于空白,湖南、湖北、安徽3省均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覆盖。
3、科技创新投入产出规模局限。
2013年山西R&D投入仅占全国总投入的0.5%,R&D投入GDP占比也远低于全国2.08%的总体水平。2013年山西专利申请量仅占全国的0.94%,远低于其他省份。根据2014全国科技统计监测指标分析,山西高新技术产业化总指数为36.9%,明显低于全国各省53.58%的平均值,居全国第27位。
图 2008-2013年 山西省财政科技支出经费总额与占总支出比例
4、科技创新要素与主体局限。
山西在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或中心、高校院所数量等方面还存在比较明显的短板。2014年山西新增149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加到520家,比上年度增长40.2%,数量占全国的0.77%,仅为广东总量的1/20。2013年山西技术市场成交额仅占为全国的0.7%。此外,山西高等院校数量仅78所,在中部六省排名末位。
图 2008-2013年山西省市场技术成交额(亿元)
5、科技创新结构局限。
所有制机构方面,山西科技创新以国有经济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为主,民营经济、外资经济相对薄弱。在产业领域方面,除煤炭相关行业外的传统能源原材料产业方面科技创新投入不足,阻碍山西资源型经济全面改革创新发展。地域分布方面,以太原为核心的省会经济区科创投入、载体建设占全省比重高,地级市层面科技创新投入、创新载体建设相对薄弱,亟需培育省域科创副中心。
6、科技创新机制与策略局限。
山西没有形成有效的科研院所-企业主体-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园区之间的完整链条。以山西省科技厅为、省科协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向下推进科技创新服务机制存在一定传导障碍。在科技创新策略上,山西对市场化建设主体与服务主体重视度不够,企业化运营建设滞后,亟需引入类似上海紫竹高新、无锡太科园、中新知识城等新型科技创新培育模式。
二、山西科技创新发展方向
1、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创新实验区。按照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做强做优煤炭、化工、装备制造、医药等产业,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产业技术创新,加快完善科技金融、科创空间、科技人才等要素保障。
2、打造中部新兴产业创新培育引领区。把握全球科技革命新契机和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机遇,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集群发展。主动融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完善军民融合发展等政策机制,打造中部新兴产业创新培育引领区。
3、创建内陆特色科技交流合作示范区。积极融入国家三大战略建设,抓好山西科技创新城等重点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提升其科技交流合作功能。利用北京科博会、北方科博会等平台,结合山西在历史、文化等资源,打造特色的主题科技交流展会,实施重点科技人才交流培训或合作培养计划。
三、山西科技创新重点对策
(一)强化科技创新载体建设
1、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提升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水平,加快申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构建科技资源、创业孵化、科技金融三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着力开展科技成果和金融结合试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建共享示范,打造国际低碳技术创新高地、国家煤基产业科技中心、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先导区、“互联网+”创新产业集聚区等功能区载体。
2、山西产业技术研究院
依托本地高校与科研院所资源,借鉴新竹工业技术研究院、上海张江产业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模式,采取对外合作方式,在山西规划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对接中科院、兵器工业规划研究院、欧亚科学院及海外科研机构,引进国际一流人才与技术团队。
3、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
建设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组织实施可持续城镇发展规划技术、煤炭产业循环生产技术、乡镇人居环境构建技术、城市废弃物安全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可持续发展技术示范样板,使之成为全省可持续发展科技辐射推广中心。
4、卫星信息科技创新基地
发挥晋中市卫星信息产业基础,在晋中市高新技术产业园规划建设卫星信息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集高精度北斗运营服务中心、高分遥感信息综合服务中心、空间信息数据生产中心、终端设备研制中心、构建科技孵化中心为一体的创新基地。
5、生物医药创新产品中试孵化基地
建设生物药物产品孵化基地、生物药物中试和委托加工平台,形成为创新药物的工艺研究和临床研究样品制备服务的能力,为中小企业创新药物的开发、试生产提供工艺验证、中试放大和委托加工服务,推动生物医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6、新能源汽车设计及性能测试基地
围绕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和可靠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建设新能源汽车设计、关键零部件、动力系统、整车可靠性测试等研究实验系统,形成符合国内外最新标准的新能源汽车优化设计、可靠性分析、电磁兼容和耐久性测试的能力。
7、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
依托农业科技企业,加快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建设,构建农业生物种质基因及创新平台、作物生长发育与调控技术平台、农业资源与生物安全技术平台、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平台和现代农业科技孵化平台等若干个技术服务平台,示范推广农业科技新成果。
(二)突出科技创新主体培育
1、高新技术企业培育
将国家级与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纳入国民经济规划,配套出台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资金管理办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实施方案》等,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配套服务。以省科技厅牵头会同高企协会、培训中心等举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培训,邀请国家火炬中心领导举办专题讲座等。由省科技厅联合省财政厅等部门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专项资金,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系。
2、重点科研机构与企业研发中心
加快引进国内外高校名所区域性总部或分支机构。开展或参与“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华人华侨创业洽谈会”、“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院士山西行”等活动,邀请院士、“千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来晋实地考察和项目对接。探索对新型研发机构在政府项目承担、职称评审、人才引进、建设用地、投融资等方面享受国有科研机构待遇,设立新型科研机构培育专项经费。
3、产学研联盟与科技创新共建平台
以行业龙头企业为重要依托,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或平台。健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机制,支持联盟或平台探索建立产学研用合作的信用机制、责任机制和利益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及成果的保护、许可使用和转化收益分配。
4、中小型科技企业
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从科技三项经费中每年列支资金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基金,鼓励企业创建工程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向中小型企业开放。完善全省大型仪器、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推进院所高校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向企业。
5、科技服务企业及配套机构
整合省内已有的创新孵化器、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机构,提升全链条科技服务能力,打造专业性的科技服务“园中园”。由省科协牵头,推进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平台以及其他平台建设。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中小微科技企业设立行业协会或联盟,促进科技服务业整体构造的改善。加强科技服务从业人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