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系上海远博志城经济咨询有限公司(原名显合咨询)独家首发,
并结合日本农林水产省农村振兴局相关数据资料整理发布。
提到“乡村振兴”,日本可能是中国学习的最好标杆。无论从农业产业发展特点,还是乡村文化特征,日本都与中国的东亚式“小农经济”有极强的相似性。
下面我们结合相关资料来看看,与中国同属东亚国家,一衣带水,有着相似的农业发展条件、地理人文环境等因素的日本是怎样克服大萧条的重重困境,进行农村振兴运动的。
一、日本乡村振兴战略体系设计
1、机制与机构改革推动
日本的“乡村振兴”是从上到下开展的,这一点与我国当前的乡村振兴战略相类似。
以《粮食、农业和农村基本法(1999年) 》的制定以及省厅对其的修订为契机,将农村振兴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先行条件,做好法律的顶层设计,同时突出农业、农村发展的多元功能,保护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文化传承等。
图1: 日本粮食、农业和农村基本法的理念
日本农林水产省在全力推进农村振兴战略,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整合了农林水产省和国土资源厅之中的乡村振兴职能与权限,设立了全新的乡村振兴局,全面牵头全国的乡村振兴战略。
图2: 体制的调整重组
2、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参与
国家层面上,形成与以日本农林水产省、国土交通省为首的关系府省合作联席机制,从宏观层面对乡村振兴战略有关计划制定提出指导与建议,包括系统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详细的实施计划等。
在具体地方实施层面,日本农村振兴基本计划由地方公共团体在地区居民等多元主体的参与下制定而成,相比国内农村农业发展,日本的农协、地方性中介组织相对发达,形成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实基础。地方也会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日本国内迄今为止制定乡村振兴计划的市町村数超过725个,计划的制定过程在政府与社会团体共同参与下完成。
图3: 日本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组织
3、持续推进的政策落地
在农林水产省与关系府省合作背景下,日本推进乡村振兴政策落地过程是以县和市町村作为主体,与地区居民等合作的自主的行动。行动内容既包括乡村振兴领域的逐步拓展,也注重乡村发展实体、原住民、市民的积极参与,并且这一过程持续几十年,改变重点落后区域的振兴发展。
另一方面,国家层面上,针对市町村合并带来的农村地区的活力的下降的担忧,对以城市居民为首的国民的闲暇的重视,农村地区居住需求的增加等新课题的政策的展开方向的明确与支持。
图4: 日本乡村振兴的实施策略
二、日本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过程
1、直指突出问题
日本农山渔村地区活力的下降。2000年日本高龄化率(65岁以上者的比率)全国已达到17.3%,而农山渔村(非DID区域)的高龄化率为21.3%,纯粹的农村地区高龄化率更是高达28.6%。人口发展态势,反应出城市经济与农村地区经济之间存在严重割裂,城市与农村之间亟需有机联系。通过乡村振兴,推动城市与农山渔村之间人、物、信息的往来的活跃化,促进新需求、新经济活动的出现,推动城乡经济二次创新发展。
2、增加乡村地区投入
国家主导,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不仅从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角度出发,而且还要为了城市与农山渔村之间的合作、资源双向流动而有计划地推进必要的田园住宅用地、社区设施、通信基础等共同社会基础的整备。从2002年到2006年,农林水产省在约500个地区开始乡村振兴总预算约6000亿日元。
地方主导,人员投入增加,从2002年日本持续展开“乡村创建维新对策”,应对市町村的合并,推进超越当下村落范围的新社群的创建。为了顺利、有计划地推进乡村创建维新,实施地域全体振兴计划制定、住民运动、服务乡村创建的人才培养、专门顾问专家的派遣等软措施。
3、持续官方与民间活动开展
日本于2003年6月23日设立资源双向流动推进会议,重点组织协调开展乡村振兴计划相关重要活动,这一平台将政府、企业、公共组织、NPO及名人等纳入到同一个平台。日常活动包括基于针对合作资源双向流动的各种相关信息网站的链接,强化相关信息的提供、会员间信息的共享,以及针对专门部会的合作、资源双向流动的推进方案的检讨及提案。
图5: 日本乡村振兴的平台体系
4、生态文化与景观环境功能重构
由于日本农山渔村的人口稀疏化和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杂居化的推进、村落机能的下降、闲置的农地、没有利用的森林等问题的增加,展现日本原风景的农山渔村魅力的下降的同时,国民的休闲受到重视,农林渔业体验需要的增加等,需要对农山渔村的魅力进行再审视。
因此,日本以特色美丽农山渔村为基础设立了乡村保护体现区域,国民共同的财产传承形式向城市居民开。
图6: 日本美丽乡村生态、文化传统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