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发表时间:2016-12-27    文章来源:远博志城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生产活动提供保障服务的产业,其涉及农业、工业等产业的多个环节,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新常态下引领广西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是构建服务“一带一路”、面向东盟、辐射西南中南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的重要途径。

广西具有沿海、沿边、沿江的区位优势,同时处在我国大陆东、中、西三个地带的交汇点,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中国通往东盟最便捷的国际大通道,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也是联结粤港澳与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伴随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左右江革命老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国家关心支持和广西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广西“十二五”时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工业快速增长、特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特色日趋鲜明,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

一是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时期,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持续快速扩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稳步提升。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202.8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实现现价增长17.7%,占服务业总量接近49.0%,占GDP比重达到19.1%。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二是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以来,通过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道路交通、物流仓储、公共平台等生产性服务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相继建成,研发、设计、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陆续投入使用,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能力逐步增强。

三是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十二五”时期,随着“双核驱动、三区统筹”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南宁市保税物流中心、柳州汽车城、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等一批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园区建设已具备一定规模。金融保险、第三方物流、软件外包、研发设计、商务会展、总部经济、广告创意、工程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向新兴产业区集聚,全区生产性服务业的聚集和辐射效应日益凸显。

四是发展方式不断升级。“十二五”时期,自治区政府积极引导、推动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分离生产性服务,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提升企业的主营业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广汽集团、玉柴集团等一批重点工业企业通过设立专业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率先将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人才培训、生产物流、销售物流、产品营销等业务分离,实现资源整合和效率提高,促进发展方式优化调整。

总体上看,广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但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产业总体规模偏小,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明显。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仍占主导,科技含量高、市场增值性强的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市场主体“小、散、弱”,缺乏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业态种类较少,聚集程度较低,大量生产性服务在企业“内置”。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中高端人才支撑严重不足。体制机制制约严重,政府干预过多,市场发育不充分,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程度低。

第二节  机遇挑战

广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性机遇。一是国家政策机遇。新常态背景下,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建设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做出了一系列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部署,为广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二是发展战略机遇。广西具有独特的区位、资源、生态和开放优势,近年来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的战略定位,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三是产业发展机遇。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发展服务业放在了重要位置,出台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广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5-2020年)》《广西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实施方案(2015-2020年)》等一系列加快广西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产业发展制度环境进一步改善。当前广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工业化正从中期向中后期迈进,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中国-东盟信息港、北部湾自贸区、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等重大工程的加速推进,为广西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生产性服务业迎来一个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为生产性服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强劲的动力。

同时,广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潜在的挑战。一是发展理念较为落后,对生产性服务业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受新型工业化发展相对滞后和政策体制机制束缚的影响,广西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有限,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实力不强,服务供给能力较弱。三是由于行业标准和准则不健全,广西生产性服务业存在无序竞争、信用缺失等市场机制问题。四是外部竞争激烈,周边中心城市对广西生产性服务业大型项目和龙头企业的引进,对人才、资本等高端要素形成了一定的“虹吸效应”,制约广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三大定位”、“四大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要求,围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两条主线,利用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本地培育和外部引进并重、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并行,培育壮大一批生产性服务业,规划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扶持发展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加快形成具有持续发展竞争力、支撑力、带动力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为全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经济赶超跨越提供有力支撑,确保如期实现“两个建成”目标。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全面融合,集聚发展

适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整合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因地制宜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制造业集中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以及有条件的城镇等区域集聚,实现规模效益和特色发展。

二、开放合作,创新引领

面向东盟、对接粤港澳、服务西南中南,进一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合作,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应用,加快制度创新和标准引领,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态,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动力和活力。

三、突出重点,因地制宜

以显著提升产业发展整体素质和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围绕全产业链的整合优化,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研发设计、流程优化、市场营销、物流配送、节能降耗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生态优势,立足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突出各地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培育特色服务品牌,形成地域特色突出、发展优势明显、集聚能力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四、绿色环保,节能低碳

树立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快转变服务业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相结合,支持发展新兴环保服务业,促进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三统一。坚持高标准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把环境保护绿色节约贯穿于集聚区规划、建设、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提高集聚区建设的治污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促进集聚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五、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强化政府在规划布局、政策扶持、行业监管服务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优先鼓励发展急需紧缺生产性服务业类别,大力推进简政放权,降低市场准入条件和交易成本,积极营造生产性服务业良好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发展相应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布局自然优化。

第三节  主要目标

按照2015-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20年达到1.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3%左右的主要目标,规划发展若干产业基础好、发展空间大、带动能力强的生产性服务业,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特色鲜明、业态多样、功能完善的自治区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在重点行业和区域加快形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知名度高、服务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和企业集群,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和广西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品牌,为建成服务“一带一路”、面向东盟、辐射西南中南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提供重要支撑。

——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不低于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和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0%)。到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540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先导性、引领性的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一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会展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电子商务,积极发展研发设计业、节能和环保服务业、商务咨询业、制造业服务化,培育发展海洋服务业、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外包,全面构建现代生产性服务体系。

——融合互动深化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有机融合,融合互动发展程度达到较高水平,实现各类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基本形成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相适宜的服务体系。成为全区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动力。

——集聚程度显著提高。到2020年,建成70个规模较大、特色鲜明、业态多样、功能完善、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产业集聚融合发展效应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和面向东盟、辐射西南中南的生产性服务业基地。

——龙头带动作用突出。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和机构,打造形成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知名服务品牌,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大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达到30家。

专栏1  “十三五”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主要指标

生产性服务业指标

2020年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5400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45%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个数(个)

70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增加值(亿元)

3600

生产性服务业规上企业家数(家)

2000

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大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家数(家)

30


第四节  发展导向

以工业、农业的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引导企业进一步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实现主辅分离,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广西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加工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一、鼓励企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

鼓励有能力的工业和农业加工企业重点围绕提高研发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发展市场调研、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工程总包和系统控制等业务。加快发展专业化设计及相关定制、加工服务,建立健全重大技术装备第三方认证制度。促进专利技术运用和创新成果转化,健全研发设计、试验验证、运行维护和技术产品标准等体系。重点围绕市场营销和品牌服务,发展现代销售体系,增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能力。强化期货、现货交易平台功能。鼓励分期付款等消费金融服务方式。推进仓储物流、维修维护和回收利用等专业服务的发展。

二、推进工业制造和农产品加工现代化

推进面向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的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以及生产、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开展产品技术研发和检验检测、工业设计、工艺诊断、流程优化再造、技能培训等服务外包,整合优化生产服务系统。发展技术支持和设备监理、保养、维修、改造、备品备件等专业化服务,提高设备运行质量。鼓励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与相关产业协同处置“三废”及社会废弃物,发展节能减排投融资、清洁生产审核及咨询等节能环保服务。

三、加快生产加工制造与信息技术服务融合

鼓励将数字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广泛应用于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丰富产品功能,提高产品性能。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积极发展定制生产,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促进智能终端与应用服务相融合、数字产品与内容服务相结合,推动产品创新,拓展服务领域。发展服务于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数字内容、数据托管、技术推广、管理咨询等服务平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第三章  产业发展

将重点围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两条主线,按照“融合化、集聚化、特色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不断提升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能力。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会展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电子商务,积极发展研发设计业、节能和环保服务业、商务咨询业、制造业服务化,培育发展海洋服务业、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外包。

专栏2  重点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

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等11个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商务会展、科技服务、人力资源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海洋服务等9个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仓储物流、工业设计、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现代电子商务、现代服务外包、专业会展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等8个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商贸服务与会展业、信息服务业、海洋服务业、电子商务、金融业、科技服务业、教育培训服务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节能和环保服务业等10个生产性服务业。


第一节 重点发展产业

一、现代物流业

大力建设物流通道枢纽。进一步完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链接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粤港澳、西南中南和华东地区的出海出边出省物流通道。统筹协调交通建设与重大产业项目,依托港口、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枢纽建设一批多式联运中转设施,逐步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完善物流节点城市、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等布局,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北部湾和南宁、柳州市为中心,其他城市为节点,沿海沿江沿边沿线为支撑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积极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合理规划物流园区,重点建设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货运枢纽型、口岸服务型、综合服务型等物流园区。依托沿海和内河主要港口、铁路、公路枢纽、主要航空港,重点支持南宁、柳州、防城港、崇左、贺州等城市建设一批辐射广、功能齐、规模大的区域性物流园区和具有专业物流服务特点的配送中心。拓展北海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加快钦州保税港区、南宁综合保税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建设,完善保税物流体系。

培育专业化物流服务企业。大力发展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城乡配送、金融物流、智慧物流等,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等方式。优化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提高物流企业配送的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推广企业零库存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引导企业剥离物流业务,积极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大型物流企业。鼓励物流企业之间加强联合,支持工业企业与物流企业结成合作联盟,积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运营商,建设海外仓等境外物流节点,构建国际物流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增强国际物流中心辐射力。

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加强核心技术开发,发展连锁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重点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导航及地理信息等技术在物流智能化管理方面的应用,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物流业融合发展,提高物流集约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加快物流与电子商务的整合,提高重点龙头企业物流作业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企业物流的及时响应能力,建立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的专业化物流服务网络体系。提高食品、药品、农产品等冷链物流信息管理水平,推进钢铁、制糖、有色金属、纺织服装等电子商务平台与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

专栏3 “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布局和工程

物流布局:建设北部湾国际航运中心和南宁国际物流中心、柳州制造业物流中心,建设桂中物流基地、桂东北物流基地、桂东南物流基地、桂西物流基地、沿边物流基地,形成南广(南宁-广州)物流发展带、南友(南宁-友谊关)物流发展带、湘桂物流发展带、黔桂物流发展带、云桂物流发展带、桂东物流发展带,培育桂林、梧州等12个物流节点城市。 2020年,力争基本形成以北部湾和南宁、柳州市为中心,其他城市为节点,沿海沿江沿边沿线为支撑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九大工程:推进实施现代物流集聚区工程、港铁物流工程、物流企业培育工程和制造业与供应链管理工程、农产品物流工程、大宗商品物流工程、城乡配送物流工程、电子商务物流工程、物流金融工程等9大工程。

 二、会展服务业

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方向,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核心,全面整合全区会展资源,加快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扶持培育具有广西特色的汽车、工程机械、有色金属、食品、林业等专业会展品牌,加快推进中国-东盟(柳州)汽车、工程机械及零部件博览会升级为中国-东盟(柳州)先进制造业博览会。将广西工业博览会打造成为面向中国-东盟自贸区、具有全国影响、辐射中南西南的大型工业博览会。进一步提升中国-东盟博览会林业及木制品展会、中国(玉林)中医药博览会、中小企业商机博览(玉林)、中国(贺州)国际石材·碳酸钙工业展览会、中国(北流)国际陶瓷博览会、梧州国际宝石节等专业特色型博览会的品牌知誉度和区域影响力。推进举办中国-东盟新一代信息技术博览会。积极制定会展人才培养计划,将会展业人才培养计划纳入高技能人才队伍中长期建设规划,不断加强会展业人才队伍建设。

专栏4 重点展会

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中国-东盟(柳州)汽车、工程机械及零部件博览会、中国工业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林业及木制品展会、中国(玉林)中医药博览会、中国-东盟(百色)现代农业展示交易会、中小企业商机博览(玉林)、中国(贺州)国际石材·碳酸钙工业展览会、中国(北流)国际陶瓷博览会、梧州国际宝石节等。


三、信息服务业

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发展物联网、智慧云服务、互联网金融、工业和农业互联网、家庭社区互联网、互联网基础服务、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北斗卫星导航等产业。以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强化推进信息惠民工程,加快基础配套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重点建设南宁、桂林、北海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集聚区。

推进信息服务制造业。以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为契机,发展涉及网络新应用的信息技术服务,积极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促进定制生产等模式创新发展。加快面向工业重点行业的大数据建设,创新面向专业领域的信息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能力。加强相关软件研发,提高信息技术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测试评估和信息安全服务水平,面向工业行业应用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促进工业生产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推动工业企业与软件提供商、信息服务提供商联合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的数字化水平。支持工业企业所属信息服务机构面向行业和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

提升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信息系统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测试评估、数据处理和运营等信息服务技术的产品化和标准化。引导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向产业链前后端延伸,推动系统集成、测试、数据处理等业务向高端化发展。推动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业务融合发展。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创新带动作用,发展网络出版、网络视频、移动多媒体等新兴业态,培育壮大数字内容产业。扶持一批面向信息服务企业的知识产权、投融资、产权交易、人才服务、企业孵化和品牌推广等专业服务机构。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服务产业园。加快发展网络增值服务,重点发展三网融合网络增值服务和物联网增值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对公共信息进行增值开发。

专栏5  三区一港一园

三区:重点建设南宁、桂林、北海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集聚区。一港: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一园: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服务产业园。

四、金融服务业

扶持发展壮大金融业。鼓励一批各层次金融企业在广西设立分支。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资金配置。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完善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电商金融等公共平台,培育互联网金融公司和互联网金融新业态。发展绿色金融和科技金融。强化与粤港澳、东盟、中南西南地区的联系,拓宽与我国中西部的融资渠道。

大力发展融资租赁。建立完善融资租赁业运营服务和管理信息系统,丰富租赁方式,提升专业水平,形成融资渠道多样、集约发展、监管有效、法律体系健全的融资租赁服务体系。大力推广大型制造设备、施工设备、运输工具、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鼓励融资租赁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利用融资租赁方式,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鼓励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开拓国际市场。紧密联系产业需求,积极开展租赁业务创新和制度创新,拓展厂商租赁的业务范围。引导租赁服务企业加强与商业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境外资金,多渠道拓展融资空间,实现规模化经营。建设程序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运转高效的租赁物与二手设备流通市场,建立和完善租赁物公示、查询系统和融资租赁资产退出机制。加快研究制定融资租赁行业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和行业自律。建立系统性行业风险防范机制,以及融资租赁业统计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

五、科技服务业

加力打造研发平台和技术市场。鼓励重点技术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支持企业承担建设国家级、自治区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提升全区范围内先进技术支撑水平。构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组织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向社会开放,提供面向市场的专业化研发服务。建立自治区级常设技术市场,并在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高新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等科技资源集聚区设立一批常设技术市场。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产业联盟、工程中心等,面向市场开展中试和技术熟化等集成服务。依托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CATTC),打造面向东盟的技术交流合作平台,深化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开放合作。

构建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构建以专业孵化器和创新型孵化器为重点、综合孵化器为支撑的创新创业孵化生态体系。注重政府主导,民间发展,大力提升民办孵化器等创新载体比重,进一步促进孵化器平台作用;积极利用高校、企业的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力,鼓励双方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发展创新创业及“产学研”成果化。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青年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的载体作用,推广“创业导师+服务平台+专业孵化”的培育模式,促进大学生和归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围绕主导产业,建设各类中试基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条,引导孵化器服务功能向两端延伸,提升孵化服务专业能力。

加快科技和金融结合。探索发展新型科技金融服务组织和服务模式,建立满足创新链需求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孵化器单独或联合各类社会投融资机构设立孵化资金(风险投资公司)。培育和发展科技保险市场,制定科技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推动保险机构开发创新型科技保险产品。实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促进计划。积极培育专利质押融资服务机构,支持国家级高新区为中小企业开展专利质押融资服务。

发展壮大科技咨询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战略研究、科技评估、科技招投标、管理咨询等科技咨询服务业,积极培育管理服务外包、项目管理外包等新业态。鼓励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创新链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创办综合科技服务机构,开展面向产业集群和区域发展需求的专业化综合科技服务,培育发展壮大若干科技集成服务商。

六、电子商务

支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立足广西特色优势产品,重点围绕有色金属、汽车、制糖、桑蚕、红木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一批有一定市场占有率、对行业定价有较强影响力的大中型电子商务平台。支持面向东盟跨境贸易的多语种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服务创新和应用推广。大力发展面向东盟的跨境电子商务,培育一批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提供第三方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

推动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深化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大宗原材料网上交易、工业产品网上定制、上下游关联企业业务协同发展,创新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引导小微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业务。支持制造业网络直销、线上线下业务融合、社交电子商务、网络团购、社区综合电子商务应用等新业态发展,推动提高广西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的能力。

鼓励电子商务服务集成创新。大力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新业态,促进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加快并规范集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信用评估等服务于一体的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发展。加快推进适应电子合同、电子发票和电子签名发展的制度建设。

支持电子商务配套建设。深入实施“信息惠民”工程、“电商东盟、电商广西”工程和“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进一步加强城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国-东盟信息港和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乡村建设。建设开放式电子商务快递配送信息平台和社会化仓储设施网络,加快布局、规范建设快件处理中心和航空、陆运集散中心。鼓励对现有商业设施、邮政便民服务设施等的整合利用,加强共同配送末端网点建设。优化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服务和先行先试,建设面向东盟电子商务总部,建设中国-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基地。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建成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深入推进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建设,规划建设电子商务创业园区。发展电子商务可信交易保障、交易纠纷处理等服务。

专栏6  实施电子商务三大工程

“信息惠民”工程:加快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乡村建设。

“电商东盟、电商广西”工程: 支持面向东盟跨境贸易的多语种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服务创新和应用推广。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面向东盟电子商务总部,建设中国-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基地。

“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 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建成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第二节 积极发展产业

一、研发设计业

积极开展研发设计服务,引导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数字内容产业等重点领域融合发展。

加速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立足广西“14+10”产业发展战略,提高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促进工业设计开放合作,培育工业设计产业,引导“广西制造”向“广西创造”转变。重点提升装备制造业产品外观、结构和功能设计能力,促进消费品工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配方和新款式的开发与应用,推动融合民族、传统、地域与东盟特色等文化元素的设计创新及应用研究,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

提高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加强研发设计领域共性和基础性技术研发,依托产业基地建设一批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产品研发能力。整合现有资源,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积极培育和发展壮大制造业企业的技术中心,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鼓励建立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和工业设计服务中心,在汽车、机械、医药、有色金属、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化研发服务机构,扶持一批专业化的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企业,支持发展面向生产过程的分析、测试、数据加工等服务。

促进工业设计开放合作。吸引国际设计组织、跨国公司和境外著名设计机构来桂开设工业设计中心或分支机构;大力扶持汽车、工程机械及陶瓷等广西本土龙头企业设立海外设计中心。支持区内企业与国内外其他设计机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建立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工业设计产业联盟。鼓励企业开展面向东盟等外域文化特色的产品设计研究,拓展广西工业产品的海外市场。

培育工业设计产业。抓好广西工业设计产业园与柳州工业设计产业园建设,引导工业设计机构集聚。支持中国轻工南宁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广西冶金设计院、广西化工设计院等一批实力较强的设计院组建研发设计机构,加快培育本土“第三方”工业设计企业,通过“一企一策”扶持一批中小工业设计做专、做精。开展汽车、船舶、机械装备、日用陶瓷、红木家具、烟花爆竹、民族工艺品和旅游产品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工业设计竞赛、展览、论坛及设计大师评选等活动,重点办好广西工业设计奖评选,创办中国—东盟工业设计大赛。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和中介服务体系,鼓励制造企业与设计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扩大工业设计服务市场。

专栏7  重点支持方向

重点支持上汽通用五菱研发中心、东风柳汽技术中心、柳工中央研究院、广西三环陶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广西钦州坭兴陶工艺研究所、广西机械工业设计院、三原科技汽车诊断服务平台研发中心、广西金壮锦织绣创意设计中心等优势企业和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等优秀设计企业创设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二、节能和环保服务业

发展生态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绿色认证、排污权交易、有色金属固体废物综合回收利用研发等新兴环保服务业。

培育多元化规模化节能环保服务中介机构,发展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业。创设节能环保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引导和鼓励节能环保企业向集聚区集中发展。

开展节能降耗、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等节能环保服务,在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烟气除尘脱硫脱硝、危险废弃物处置、工业污染治理等领域,推进合同环境服务和环境治理特许经营。

支持节能减排投融资、节能评估环境评价、节能环保工程设计及承建、污染治理、环境修复、节能和环境监测等。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开展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鼓励制造业与相关产业协同处置工业“三废”及社会废弃物。积极发展再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建立再制造旧件回收、产品营销、溯源等信息化管理系统。

三、商务咨询业

提升商务咨询服务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水平。引导商务咨询企业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大力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查、管理咨询等提升产业发展素质的咨询服务,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以及会计、审计、税务、广告、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经纪代理、市场调查、品牌营销等专业服务,以及律师、公证、仲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培育发展项目策划、并购重组、财务顾问等企业管理服务。发展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开展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测试评估、应用系统解决方案和信息安全服务。加强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发展检索、分析、数据加工等基础服务,培育知识产权转化、投融资等市场化服务。重视培育品牌和商誉,发展无形资产、信用等评估服务。

抓紧研究制定咨询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依法健全商务咨询服务的职业评价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加强执业培训和行业自律。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推动商务咨询服务国际化发展。

专栏8  重点发展的商务咨询业

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商贸业务咨询服务、法律咨询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知识产权咨询服务、资产信用评估服务。

四、制造业服务化

引导创新服务形态。引导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围绕产品功能拓展,发展故障诊断、运程咨询、专业维修、在线商店、位置服务等新型服务形态。鼓励制造企业在提供有形产品的同时,积极探索提供产品整体解决方案、个性化设计、精确化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运维和在线支持、多元化融资、便捷化电子商务等服务形式。

引导提升总集成、总承包能力。鼓励企业根据项目需要,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掌握核心技术的系统集成,提升总集成能力。引导有条件的企业从提供设备向提供设计、承接项目、实施工程、项目控制、设施维护和管理运营等一体化服务转变,支持大型装备企业开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

鼓励非核心的服务进行外包。发展社会化专业服务,深化发展产业链上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实行专业化经营,提高专业服务在产品价值中的比重。引导和推动制造企业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服务环节转变为外部化的专业服务。

第三节 培育发展产业

一、海洋服务业

着力发展港口物流业。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港口物流集群,推动现代航运服务,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以港口物流为龙头,加快改革通关制度,精简相关审批流程,实现通关便利化,进一步完善港口服务功能,建立健全现代港口集疏运体系,不断延伸港口物流业产业链条,推动港口物流业国际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着力发展涉海金融服务业。培育和引入涉海金融服务市场主体,进一步集聚各类金融机构;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态,积极开展涉海金融服务及产品创新;大力发展涉海直接融资服务,加快建设中国南方涉海金融服务集聚区和创新示范区。

着力发展海洋科技服务业。提高海洋科技研发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海洋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业,加快发展海洋信息服务业。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聚集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和海洋科技服务企业,围绕重点领域突破一批海洋领域关键和核心技术,积极突破海洋产业发展瓶颈,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不断提高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

专栏9  海洋服务业布局

充分利用广西海洋资源,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动重点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以北钦防为龙头,南宁、柳州、玉林、贵港、梧州、百色、崇左为腹地的“两带一区”(西江经济带、沿边经济带、北部湾经济区)的海洋服务业布局,增强海洋服务业凝聚力和辐射力。

二、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

发展壮大人力资源市场主体。以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为重点,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大力开发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需求的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围绕人才招聘、人才培训、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业态,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建立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重点培育成长性好、增长性强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团,鼓励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中小型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积极发展小型微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增强服务领域创新能力,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分类和评估体系,培育形成一批人力资源服务品牌。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重点建设若干有规模有影响、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加强对外劳务合作,建设中国-东盟劳务合作市场,探索中越跨境劳务合作机制。

专栏10  人力资源服务重点工程项目

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设施,农民工创业园,中国—东盟(广西)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中国东盟(广西)国际技师学院,(凭祥)技工学校,广西(南宁)、广西(柳州)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

强化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统筹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等各种培训资源,强化生产性服务业所需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开发培训。完善政府购买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机制,建立统一的实名制信息管理平台和培训机构准入与退出机制,对培训的全过程实行动态管理,逐步实现同一地区、同一专业培训质量标准和补贴标准统一,防止低水平、重复培训。服务全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研究建立技能人才需求调查和发布机制,引导各类社会培训资源对接市场需求开展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创新培训模式,鼓励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组建职业培训联盟开展定向式、订单式培训。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和失业人员转岗培训,对未能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生劳动力实行劳动预备制培训,支持企业开展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制度。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支持企业以新招用青年劳动者和新转岗人员为重点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实施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定向培训工程。支持社会工作者的培养。加强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职业技能竞赛集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完善有利于劳动者成长成才的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畅通技能人才职业上升通道。

专栏11  职业培训计划

劳动者素质提升行动。加快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现职业培训的普惠性、终身性和有效性,力争使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城乡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不同阶段相应的职业培训。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通过订单式、定向和定岗培训,对农民工开展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对农村未升学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对企业在岗农民工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为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提供创业培训。

企业新型学徒培养计划。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快企业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到2020 年,力争使符合条件的新进入企业的职工都能按规定接受新型学徒制培训。

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和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大学生就业实训基地项目、农民工就业实训基地项目。


三、检验检测认证

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培育一批检验检测认证集团,围绕广西重点产业质量效益提升需求,开展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咨询及管理外包等技术服务。重点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观测、分析、测试、检验、标准、认证等服务。

构建全区产业检验检测服务体系。围绕广西支柱产业,完善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国家汽车质量检测中心(柳州)等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推进工业锅炉、电子信息、碳酸钙等质检中心建设。依托广西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积极策划建设一批产业检验检测中心。

加强重点行业领域检测。策划加强先进重大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加快发展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的检验检测以及进出口产品检验检疫等,发展在线检测,完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体系。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加强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公司等交流合作,加快推进中国-东盟检验检测认证高技术服务集聚区建设,重点建设计量、特检、质检、标准、编码、认证等东盟检测认证中心,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产业规模化发展。

专栏12  检验检测重点项目

1.做强国家汽车质量检测中心(柳州)等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

2.加快推进中国-东盟检验检测认证高技术服务集聚区建设。


四、服务外包

依托“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大力培育在岸服务外包市场。适应生产性服务业社会化、专业化发展要求,支持企业购买专业化服务,鼓励企业突出核心业务、优化生产流程、创新组织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率。

促进汽车、制糖、有色金属、食品等重点行业的基础数据库、智能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研发和相关业务服务外包。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业务。大力发展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业务(BPO)或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服务(KPO)、离岸信息技术外包服务(ITO)。

加快建设广西软件服务与外包公共支撑平台。构建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包括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生产规划、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在内的全过程管理。加快完善咨询、培训、认证等配套支撑体系,提升服务外包产业层次。将广西软件服务与外包公共支撑平台作为中国-东盟信息港的骨干项目加快建设,扶持骨干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发展。

加快南宁、桂林、北海、柳州等服务外包集聚区建设,力争南宁和桂林成为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大力培育和开拓外包新市场,建立和完善接、发包服务平台,不断提高服务外包业务承揽能力。加快建立服务外包培训机构,培育一批具有认证资质的服务外包出口企业。

专栏13 “十三五”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点

信息服务:建设南宁、柳州、桂林、北海、梧州、钦州信息服务基地。实施“互联网+”行动,发展物联网、智慧云服务、互联网金融、工业和农业互联网、家庭社区互联网、互联网基础服务和北斗卫星系统运用等产业。实施信息惠民工程,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

金融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资金配置。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完善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电商金融等公共平台,培育互联网金融公司和互联网金融新业态。发展绿色金融和科技金融。

电子商务:实施“电商东盟、电商广西”工程,建设中国-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基地,加快推进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培育一批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提供第三方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优化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服务和先行先试,推进南宁国家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建设面向东盟电子商务总部。支持制造业网络直销、线上线下业务融合、社交电子商务、网络团购、社区综合电子商务应用等新业态发展。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建成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规划建设电子商务创业园区。

商务会展:发展商贸服务以及会计、审计、税务、广告、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经纪代理、市场调查、品牌营销等专业服务,以及律师、公证、仲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培育发展项目策划、并购重组、财务顾问等企业管理服务。建设南宁会展经济核心区,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会展品牌。

科技服务:搭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科技咨询、科学普及等科技服务,构建科技服务产业集群。培育科技服务新型业态。

人力资源服务:发展人才招聘、人才培训、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业态和对外劳务合作,建设中国-东盟劳务合作市场。

节能环保服务:开展节能降耗、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等节能环保服务。在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烟气除尘脱硫脱硝、危险废弃物处置、工业污染治理等领域,推进合同环境服务和环境治理特许经营。发展生态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绿色认证、排污权交易等新兴环保服务业。

海洋服务:发展为海洋渔业和海洋油气、化工、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等海洋产业服务,以及航运金融业和船舶管理、船舶交易、船舶维修、航运信息咨询等航运服务业。 


第四章  产业布局

从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要素条件出发,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布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基地,形成“一圈两带七轴”、“一主四副多节点”布局体系。

第一节  产业集聚区分布

充分发挥广西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人才资源、自然条件,立足广西、面向东盟、对接粤港澳、辐射中南西南地区,依托交通枢纽、重点产业园区、历史文化街区、智力密集区、边境合作区,以要素集聚、产业融合、国际合作为导向,规划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推动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建设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文化创意、金融商务、软件与信息、教育培训、综合性服务等七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在全区形成“一圈两带七轴”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布局。

专栏14  “一圈两带七轴”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布局

“一圈”:北部湾经济区集聚圈

由位于北部湾经济区的南宁市、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6市构成的集聚圈,主要布局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务会展、科技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等类集聚区。

“两带”:沿江集聚带和桂北集聚带

沿江集聚带:是依托西江黄金水道形成的集聚带,连接南宁、柳州、来宾、崇左、百色、贵港和梧州等城市,主要布局现代物流、金融商务、科技服务、综合性服务等类集聚区。

桂北集聚带:即百色—河池—柳州(桂林)—贺州集聚带,依托高速公路形成的发展带,主要布局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综合性服务等类集聚区。

七轴:湘桂发展轴、粤桂发展轴、南友发展轴、黔桂发展轴、云桂发展轴、桂东发展轴、沿边发展轴。

湘桂发展轴是依托泉州—南宁高速公路、桂林—柳州—南宁高速公路第二通道、湘桂铁路和湘桂高速铁路等区域交通干线形成的发展轴,是串联沿海、南宁、柳州和桂林,并向中部地区延伸的重要轴线。主要布局现代物流、综合性服务等类集聚区。

粤桂发展轴是依托南宁—梧州高速公路、南宁—广州高速铁路和西江航道等区域交通干线形成的发展轴,是串联南宁、贵港、玉林和梧州,并向广东省延伸的重要轴线。主要布局现代物流、金融商务、科技服务、教育培训、综合性服务等类集聚区。

南友发展轴是依托南宁—友谊关高速公路、南宁—凭祥铁路、南宁—凭祥高速铁路等区域交通干线形成的发展轴,是串联南宁、崇左,并向东盟国家延伸的重要轴线。主要布局现代物流、商务会展、金融服务、科技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等类集聚区。

黔桂发展轴是依托兰州—海口高速公路、贵阳—南宁高速铁路等区域交通干线形成的发展轴,是串联南宁、河池,并向贵州省延伸的重要轴线。主要布局现代物流、综合性服务集聚区。

云桂发展轴是依托南宁—昆明高速公路、南宁—昆明铁路、云桂高速铁路等区域交通干线形成的发展轴,是串联南宁、百色,并向云南省延伸的重要轴线。主要布局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综合性服务等类集聚区。

桂东发展轴是依托玉林—铁山港高速公路、桂林—梧州高速公路和贺州—梧州—玉林—北海城际铁路形成的发展轴,是串联北海、玉林、梧州、贺州,促进粤桂产业合作的重要轴线。主要布局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类集聚区。  

沿边发展轴是依托边境口岸设施形成的发展轴,是串联那坡(百色)、凭祥(崇左)、东兴(防城港),促进边境贸易和经济合作的重要轴线。主要布局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综合性服务等类集聚区。

 


一、现代物流集聚区

以现代物流企业为主体,以物流园(中心、基地)、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为主要形态,依托重要交通枢纽、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平台等支撑条件,形成社会化运输、配送、分拣、包装、仓储、货代、信息有效集中的区域。以服务重点产业发展为出发点,以扩大物流总量、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核心,充分发挥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优势,重点发展制造业供应链、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物流、金融物流、智慧物流和城乡配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第四方物流,打造“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

二、科技服务集聚区

以科技创业和研发创新为重点,以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产业和技术孵化器、技术交易市场和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为载体,依托高新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建设,并为区域提供多样性专业技术服务的集技术研发、信息咨询、产权交易、技术推广、成果转化、检验检测认证等功能为一体的区域。围绕调结构、转方式主线,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和综合科技服务,逐步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

三、文化创意集聚区

以文化传媒、新闻出版、咨询策划、工业设计、动漫游戏、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时尚消费创意等为主体,依托自然环境良好、人文底蕴深厚地区存量土地或保护性建筑等支撑条件,通过创意设计和改造能够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产业的场所。着力塑造中国风格、广西特色和东南亚风情相结合的民族文化品牌,重点发展数字出版、影视传媒、工业设计、广告策划、动漫影戏、时尚设计、演艺娱乐、文化艺术、艺术品和工艺美术、建筑设计和专业策划等,推动融合民族、传统、地域、东盟特色等文化基因和时尚元素的设计创新及应用研究,逐步形成面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服务辐射东盟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中心。

四、金融商务集聚区

以金融、商贸、商务、展览活动为主体,以商务楼宇、总部基地、会展中心等为载体,高级商务酒店、高端生活服务相配套,金融和总部集中、交通通达便捷的城市中心区域。以凝聚城市功能高端要素,展示城市实力与活力,体现当地特色优势为方向,重点发展跨境金融、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航运金融、总部经济、综合商业、会展业、产权和股权交易、证券保险以及沿边商贸等,在中心城市重点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辐射力的中央商务区、金融街、商业街、总部基地、会展中心和城市综合体。

五、软件与信息服务集聚区

以软件开发、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信息服务为核心,以软件园、电子商务基地等为载体,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及相关机构较为集中的区域。以国家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契机,以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中国—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基地、中国北斗东盟产业园为目标,重点发展服务外包、软件研发、系统集成、芯片设计、公共和商业信息服务、(跨境)电子商务、物联网、智慧云服务、运营管理和数据库服务、北斗卫星系统应用服务等,加快构建区域性国际信息交流中心。

六、教育培训集聚区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服务需求,以职业教育、留学教育、社会化培训服务等为导向,以大学城、职教园区为主要形态,高等院校、中高职学校、社会化培训服务机构、教育科研基地及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实验基地等集中布局的区域。深化产教融合,重点发展职业教育、留学教育、技能培训、劳务培训、技术技能人才再教育和再培训、继续教育、在线教育、技术研发等,合力打造人力资源区域性国际培训基地,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人才支撑。教育培训集聚区建设按照自治区教育发展大会部署落实,本规划不予展开。

七、综合性服务集聚区

多种类型服务业企业、服务业新型业态和新兴产业集聚的空间场所,主要为重点产业园区、重大开放合作平台提供综合性配套服务。综合性服务集聚区面向周边区域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需求,主要提供科研、金融、物流、贸易、培训、商务、信息、展示、设计、商业、地产、中介、咨询、法律等一揽子的配套服务。

第二节  各市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加快形成以核心城市、副中心城市、节点城市为架构的“一主四副多节点”生产性服务业布局体系。其中,一主即以南宁为核心,四副即北部湾沿海、柳州、梧州和玉林四个副中心,多节点即以其他设区市为核心的集聚区节点。各市结合自身资源产业特色和区位条件等,优先发展若干生产性服务产业,联动制造业集群和特色专业市场,形成三次产业集聚集群的产业综合体。

一、南宁市

围绕打造中国—东盟重要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广西现代服务业核心城市,主要布局现代物流、金融商务、科技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文化创意、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服务贸易、科技信息、会展商务、软件服务外包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等,兼顾发展通用航空、商贸等服务业,力争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和区域竞争力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会展中心、信息中心和文化创意中心。

二、柳州市

围绕打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高地,主要布局现代物流、软件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商务等类集聚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物流、钢材产品交易、医药物流、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金融商务、电子商务、软件开发、服务外包、教育培训等,兼顾发展文化创意、节能环保服务、信息服务、通用航空等服务业。

三、桂林市

围绕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加快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主要建设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商务、科技服务、新型/特色专业市场、教育培训等类集聚区;重点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商贸交易、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教育培训等,兼顾发展现代物流、文化创意、通用航空等服务业。

四、梧州市

围绕打造以粤桂合作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集中区,以承接粤港澳服务业转移为特色,主要布局现代物流、新型/特色专业市场等类集聚区;重点发展商贸、现代物流、职业教育等,兼顾发展宝石设计、影视文化、科技服务、金融商务等服务业,探索粤桂现代服务产业合作。

五、北海市

围绕打造以海洋经济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集中区,以海洋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为特色,主要布局科技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等类集聚区;重点发展物流、海洋科技服务、软件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兼顾发展金融商务、商贸、电子商务、教育培训等服务业。

六、防城港市

围绕打造以沿边重点开放开发试验区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集中区,以国际港航服务和沿边综合现代服务为特色,主要布局现代物流、新型/特色专业市场等类集聚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港航服务、北斗导航信息服务、商贸等,兼顾发展东盟科技服务、跨境金融、跨境电子商务等服务业。

七、钦州市

围绕打造以集装箱干线港为核心的临港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区,主要布局现代物流、新型/特色专业市场等类集聚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贸、航运金融和网络金融、海洋服务等,兼顾发展商务服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产业等服务业。

八、贵港市

围绕打造以西江流域第一大港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集中区,以内河现代港航服务为特色,主要布局现代物流、新型/特色专业市场等类集聚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港航服务、羽绒产品和皮革交易等,兼顾发展特色农产品交易、电子商务、影视文化、职业教育、科技服务、智慧产业等服务业。

九、玉林市

围绕打造中药材、农产品、工业品商贸物流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集中区,发挥传统商贸优势,主要建设新型/特色专业市场、现代物流等类集聚区;重点发展商贸、现代物流、中医药健康养生与体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新型专业市场、会展、电子商务等,兼顾发展金融商务、科技服务、工业设计等服务业,力争建设成为泛珠三角与泛北部湾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中国南方药都。

十、百色市

围绕打造区域性物流集散地为目标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集中区,主要布局科技服务、新型/特色专业市场、现代物流等类集聚区;重点发展商贸、现代物流、生态铝产品研发及检测和文化创意等,兼顾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沿边金融等服务业。

十一、贺州市

围绕打造以粤港澳后花园为品牌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集中区,主要布局新型/特色专业市场等类集聚区;重点发展商贸等,兼顾发展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服务业。

十二、河池市

围绕打造以世界长寿之乡和巴马国际慢城为品牌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集中区,以优美山水资源为品牌核心,主要布局新型/特色专业市场等类集聚区;重点发展商贸流通、有色金属研发检测、文化创意、高端饮用水及特色酒业研发检测、茧丝绸产品研发设计等,兼顾发展教育培训、房地产等服务业。

十三、来宾市

围绕建设新兴现代化工业城市,以临港物流为特色,主要布局现代物流等类集聚区;重点发展商贸、现代物流等,兼顾发展环保科技、职业教育等服务业。

十四、崇左市

围绕打造以边境贸易和加工贸易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集中区,以沿边综合现代服务为特色,主要布局新型/特色专业市场、现代物流等类集聚区;重点发展商贸流通、跨境电子商务、锰及稀土新材料研发检测,兼顾金融服务、文化创新等服务业。

第五章  政策支持

第一节  资金扶持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利用股权基金杠杆效应,放大信贷资本补充作用,综合运用贷款贴息、投资补助、以奖代补、担保补贴、基金注资等多种形式,实施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撬动、服务业专项资金补充、社会多元资本跟进的综合资本发展对策,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及其集聚区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公共服务和创新发展的支持。扶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上市及在“新三板”挂牌,支持开展股权、收费权、专利权质押和无形资产等抵质押贷款。

第二节  土地供给

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安排用地,保障新增建设用地。在年度用地计划安排上,优先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及集聚区发展用地需求。按照集中统筹和分级保障、总量控制和动态管理的原则,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属于自治区保障用地指标的重大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扩大土地供应渠道,鼓励存量土地再利用,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原有土地兴办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

第三节  税费支持

抓好国家和广西出台的有关服务业发展的各项税费政策宣传和落实工作,加强征税诚信管理,确保政策落地见效。按照国家部署落实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工作,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加大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持力度,对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企业暂停征收水利建设基金。支持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其缴纳房产税确有困难的,报经地税部门批准,可给予减征或免征房产税。研究设立鼓励集聚区引进国内外著名服务业企业总部、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以及行业龙头企业的具体奖励政策。

第四节  审批简化

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引入负面清单机制,完善经营管理体制,释放发展潜力和活力。继续精简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统一公布全区各级行政审批事项(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进一步取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必要的前置审批和资质认证,压缩审批时限,推进“串联”审批改“并联”审批,积极推行网络并联审批和格式化审批。全面落实“实缴改认缴”、“先照后证”等注册资本登记制度,实现企业“六证合一”、“一照一码”,个体工商户登记“两证整合”。加快推进全区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提升登记注册便利化水平。

第五节  能源供给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推进销售电价改革,逐步实现一般工商业用电和大工业用电同价。特种行业(洗浴、洗染、桑拿、洗车)除外的服务业,用水价格与工业同价。社会福利场所生活用电价格执行居民电价;养老机构用水、用气、用电价格执行当地居民价格。生产性服务业用气价格与工业同价。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进入集聚区发展、个体工商户注册为企业、小微企业升级为限额以上企业,由各级政府根据本地情况研究制定具体扶持政策。

第六节  人才保障

加强政府引导,及时发布各类人才需求导向等信息。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团队培养,建立创新发展服务平台。研究促进设计、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办法,鼓励创新型人才发展。建设大型专业人才服务平台,增强人才供需衔接。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推动高校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育。建立多层次的生产性服务人才培训体系,提高行业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第七节  金融支持

鼓励商业银行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开发适合生产性服务业特点的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等融资方式。支持节能环保服务项目以预期收益质押获得贷款。研究制定利用知识产权质押、仓单质押、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股权质押、商业保理等多种方式融资的可行措施。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完善动产抵(质)押登记公示体系,建立健全动产押品管理公司监管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工具融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商业银行发行专项金融债券,服务小微企业。根据研发、设计、应用的阶段特征和需求,建立完善相应的融资支持体系和产品。搭建方便快捷的融资平台,支持符合条件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提供担保服务实行免征营业税政策。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扩大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担保业务规模。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自治区服务业发展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责,切实抓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组织协调、统筹规划、项目推进和政策研究工作。自治区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配合,抓紧制定各项配套政策和落实政策措施分工的具体措施,营造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扶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建立完善生产性服务业领导和工作机制,大胆探索创新,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强化部门联动,坚持“一区一策”,加强分类指导,研究制定集聚区建设的专项扶持政策。

第二节  实施动态管理

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滚动进出机制。立足市场需求,结合集聚区推进工作力度和建设情况,继续在重点行业、新兴领域积极谋划业态新、辐射力强的集聚区,充实进自治区级集聚区建设体系;对启动晚、进度慢、效果不突出的退出建设体系,确保集聚区的先进性、引领性和带动性。建立健全集聚区建设考核机制。自治区服务业发展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要研究提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年度发展目标、重点工作任务及分工。自治区绩效办要把年度各项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各地各部门的绩效考评。自治区党委督查室、自治区政府督查室要建立联合督促机制,加强对各地各部门集聚区建设进展和目标完成情况的督促和检查。各地各部门要及时对集聚区建设情况进行总结,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完善工作措施,并上报相关主管部门。

第三节  完善统计工作

建立统计部门指导负责、各部门协调配合的统计工作机制。以广西服务业统计分类标准为基础,建立和完善服务业统计监测调查制度和指标体系。各服务业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协助统计部门做好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工作。建立健全有关部门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形成年度、季度信息发布机制。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和运营监测分析,建设生产性服务业统计数据库,特别要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名录、建设和发展情况、投资效益情况、入区企业情况、引进人才情况等作为重要统计内容,促进统计信息的交流与资源共享。

第四节  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及建设成效,加强公众参与和监督,形成全社会关注、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Copyright © 2019 远博志城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7029468号-2design by Mfweb